《苏武传》导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苏武传》导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008376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2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运用多种方式恰当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3.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预习学案

一、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著名的( )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 )篇,( )篇,( )篇,( )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二、 背景知识: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三、梳理整合

1.初读课文,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拼音。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请写在后面的方框里,也注上拼音。

数通使相窥观( ) 且鞮侯单于初立( ) 空以身膏草野( ) 稍迁至栘中厩监( ) 置煴火( ) 昆邪王( )( ) 且鞮侯( )( ) 阏氏( )( ) 煴火( ) 左伊秩訾( ) 浞野侯( ) 丈人行( ) 缑王( )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探究与发展

1.熟读文本内容,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并与同学们交流。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请给课文分一下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各个小组大比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义安所见乎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⑩前以降及物故 2、 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③我丈人行也。 ④欲因此时降武。 ⑤独有女弟二人 ⑥且陛下春秋高 ⑦武等实在

3、 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会翻译句子。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诚甘乐之 b.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 空以身膏草野 反欲斗两主 单于愈益欲降之 王必欲降武 c.名词活用

天雨雪 羝乳乃得归 杖汉节牧羊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惠等哭,舆归营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特殊句式: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为降虏于蛮夷 (3)何以汝为见 (4)子卿尚复谁为乎 (5)何以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8)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9)非汉所望也。

(10)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1)见犯乃死,重负国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

李陵:

张胜:

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