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添加、删除整理的福建2014教育心理学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经过添加、删除整理的福建2014教育心理学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032522f7e21af45b307a8b8

意——道德意志——调节——持之以恒 行 ——道德行为——关键——导之以行 第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第三,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四,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1)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1)概念: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要求:(a)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概念: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要求,又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有机结合起来。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

教师首先要关和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对学生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2)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提出适当、明确、有序、有恒的教育要求。 (3)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监督,及时、恰当地进行表扬与批评。

(4)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概念:指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和教师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从而达到通过集体培养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体的目的,同时要求教师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a)面向整个集体,依靠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 (b)要面向整个集体,做到因材施教 (c)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5) 因材施教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基本要求:

(a)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b)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 (c)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转自: (6) 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概念:是指影响学生的各方面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同时,教育内容和要求应循序渐进,前后连贯,有目的, 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统一组织和规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第二,学校需要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统一协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第三,各种教育力量需要有计划地常抓不懈。

(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13

1)概念: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2)要求

(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与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实际锻炼法等。

(6)德育的途径

途径: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班主任工作, 团队活动, 劳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等

(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前方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对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总责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3.班主任在各种教育力量的统一影响过程中,起着协调作用

(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班风;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13.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概念: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意义:

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其次,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 第三,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乐趣;

第四,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任务:

1,扩大、加深、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智能。 2,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3,组织学生有益的娱乐和休息,丰富其课余生活

(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内容:中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按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节假日活动。

形式: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

(3)课外活动的组织

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个人活动,群众活动,小组活动

1.个人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指导学生从事某一项专门观察和研究,知道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从事科技活动。 2.小组活动: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14

3.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机会;各种比赛;各种参观游览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 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领导的团队活动; 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 由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课外活动。

(四)心理学模块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感觉: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规律: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教学中板书、挂图、实物、模型大小、亮度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讲课有间隔和停顿,板书注意空间布局,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制作教具、绘图、板书、演示实验时,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4根据知觉的理解性,言语知道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和说明,把直观和语言很好的结合加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为了使学生产生完整、准确的知觉,教师要尽可能的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提高直观效果;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教师制作,使用教具,尽可能变静为动、变死为活。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规律:理解性,恒常性,对象性(选择性),整体性 三感知觉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运用知觉选择性(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的三个规律提高知觉效率。

3)提高教师的社会知觉能力:正确对待第一印象;公正对待学生,防止晕轮效应;消除刻板印象;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二)要使儿童具有知识准备

(三)指导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四)要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 (五)观察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15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并利用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观察动因,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和观察准备,指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含义: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 品质: 敏捷性: 持久性、 正确性: 备用性:

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

规律(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1记忆广度呈扩大趋势

2从无意识记为主发展到有意识记为主 3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转换 4由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合理组织复习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概念: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的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a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b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c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d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定义: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间接性和概括性是

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的品质:

a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b敏捷性与灵活性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