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秦汉文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第二编:秦汉文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096ff36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b

(1)《汉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是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出发,并以之作为立论和评价历史的根据和尺度。因此,它显得具有儒家学术思想的醇正性,而缺乏《史记》学术思想的兼融性、宏阔性和个性特征,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

(2)但是《汉书》仍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实用理性、道德精神和人本思想,以及古代的“实录”的史学传统,重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客观反映。因而,还是能够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一代的历史。它歌颂褒扬了那些忠于国家和民族、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体恤人民疾苦、个人品德高尚的历史人物。批判和暴露了那些专横暴虐、鱼肉百姓、残忍狠毒、谄媚卑鄙的历史人物。维护封建正统的价值观、道德中心主义和对人本思想的重视,构成了《汉书》思想的核心。

4.《汉书》的艺术成就

(1)《汉书》的艺术成就也和《史记》一样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汉书》的优秀篇章,如《苏武传》、《李陵传》、《朱买臣传》、《霍光传》等,都以生动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再现了人物的形象。一部《汉书》也是西汉各类人物的形象的画卷。

(2)《汉书》在选材结构上同《史记》一样都是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在叙事上也以人物行为和人物语言为主,人物描写也具有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也注重细节的描写。因此,《汉书》的基本的艺术手法仍继承于《史记》。

(3)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学术思想的渊源不同,以及个人的人格、气质、才情各异,《汉书》还是显示着自己的特点。首先,《汉书》

材料更丰富,组织更严密、条理更清晰,较《史记》更加谨严整饬。其次,《汉书》的叙事描写,虽不象《史记》那样疏荡爽朗、奇崛变化,但却具有细腻工致、精确严谨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评,“太史公书疏爽,班固书密塞”(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四),《史记》“文直而事覈”、《汉书》“文赡而事详”(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第三,《汉书》的主体风格典雅温厚,与《史记》宏放恣肆的主体风格迥然不同。刘知几《史通·论赞》评曰:“孟坚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班固的文风是其儒者风范的显现。

[作品讲读] 一、《苏武传》

1.《苏武传》是《汉书》写得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苏武传》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一、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卓绝的经历。二、记叙了苏武返国后的一些情况。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无限赞美之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忠臣义士的形象,讴歌了苏武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苏武传》的艺术特点:

(1)苏武的形象塑造得崇高壮烈、生动感人,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象塑造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作者的人格审美的观照及审美情感的透入。

(2)围绕中心人物选材,详略得当,剪裁得体,结构严谨。对最能反映人物本质精神和思想性格的材料,加以细致的描写,如卫律逼降、李陵劝降。而对苏武的官职及两国互扣来使等一般情况一带而过。

(3)《苏武传》最基本的艺术手法,是以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及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但也运用了正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

(4)《苏武传》的语言不仅精炼准确,而且表现力和形象性。叙事语言精炼传神,描写如画;人物语言深入到了人物精神与心理世界的深处。

第二节 其他散文作家和作品

一、王充和《论衡》

1.王充是东汉著名的政论散文作家。他不满当时的思想学术风气,起来批判和纠正时俗的虚谬。他的异端思想、叛逆精神和自觉的批判意识,体现着东汉思想学术倾向的一种新的变化。

2.《论衡》针对思想学术界积存已久的“虚妄”问题,诸如圣贤之错、经学之谬、史书之悖、天人感应、谶纬迷信、鬼神生死等等,进行了批判和辩说,体现了王充的敏锐的思想和深刻的反思,以及大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其重要篇章有《问孔》、《刺孟》、《求知》、《知实》、《论死》、《订鬼》、《自然》、《物势》等篇。

3.《论衡》中有些篇章,诸如《艺增》、《超奇》、《佚文》、《对作》、《自纪》等,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视文章的实用价值和功

利目的性,主张文章要有补于世。他反对模拟抄袭,注重个性独创,主张文词浅易,通俗易懂。

4.《论衡》在艺术上也独具一格。全书主以论辩,作品既运用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又有充分的逻辑推理和辨析,深入浅出,反复驳难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通俗自然,朴实无华,简洁精练,却不乏雄辩之风。王充的文章富于创新性,在汉代散文中独树帜。

5.王充之后还有王符、仲长统,被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符著有《潜夫论》,仲长统著有《昌言》。此外崔实著有《政论》。这些作品都是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的产物,都是针对着现实的政治弊病而发的,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积弊。

第五章 汉代的辞赋

第一节 汉代辞赋概说

一、汉赋的来源

赋之一词在先秦已经出现。《周礼·春官·大师》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诗集传》卷一)。后来的赋体文学也主要运用这一手法,而发展得更为充分。作为文体的赋,最早是荀子的《赋篇》,它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大体说来,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意。”(《汉书·艺文志》)班固把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