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运 天下》篇注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庄子·天运 天下》篇注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0b23702b52acfc789ebc97d

【释文】《不离》力智反。下注不离、离性、下章离于同。《兆于》本或作逃。

【二】【注】此四(者)〔名〕(二)之粗迹,而贤人君子之所服膺也。 【疏】布仁惠为恩泽,施义理以裁非,运节文为行首,动乐音以和性,慈照光乎九有,仁风扇乎八方,譬兰蕙芳馨,香气熏于遐迩,可谓贤矣。 【释文】《为行》下孟反。章内同。《熏然》许云反,温和貌。崔云:以慈仁为馨闻也。《之粗》七奴反。卷内皆同。

【三】【疏】稽,考也。操,执也。法定其分,名表其实,操验其行,考决其能。一二三四,即名法等是也。

【释文】《以参》本又作操,同。七曹反,宜也。《以稽》音鸡,考也。

【四】【疏】自尧舜已下,置立百官,用此四法更相齿次,君臣物务,遂以为常,所谓彝伦也。

【五】【疏】夫事之不可废者,耕织也;圣人之不可废者,衣食也。故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以蕃滋生息,畜积藏储者,皆养民之法。

【释文】《蕃息》音烦。《畜》敕六反,又许六反。《藏》如字,又才浪反。

【六】【注】民理既然,故圣贤不逆。

【校】(一)高山寺本无为意二字。(二)名字依赵谏议本改。 古之人其备乎【一】!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二】,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三】,六通四辟(一),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四】。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五】。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六】。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七】。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八】。

【一】【注】古之人即向之四名也。

【疏】养老哀弱,矜孤恤寡,五帝已下,备有之焉。

【二】【疏】配,合也。夫圣帝无心,因循品物,故能合神明之妙理,同天地之精醇,育宇内之黎元,和域中之群有。 【释文】《醇》顺伦反。

【三】【注】本数明,故末〔度〕(二)不离。

【疏】本数,仁义也。末度,名法也。夫圣心慈育,恩覃黎庶,故能明仁义以崇本,系(法)名〔法〕以救末。◎家世父曰: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所从悟入不同,而稽之名法度数,以求养民之理,则固不能离弃万物,以不与民生为缘;故曰明(乎)〔于〕本数,系于末度。庄子自〔明〕著书之旨而微发其意如此。

【四】【注】所以为备。

【疏】(辟)〔辟〕,法也。大则两仪,小则群物,精则神智,粗则形像,通六合以遨游,法四时而变化,随机运动,无所不在也。 【释文】《四辟》婢亦反。本又作辟。

【五】【注】其在数度而可明者,虽多有之,已疏外也。

【疏】史者,春秋尚书,皆古史也。数度者,仁义名法等也。古旧相传,显明在世者,史传书籍,尚多有之。 【六】【注】能明其迹耳,岂所以迹哉!

【疏】邹,邑名也。鲁,国号也。搢,笏也,亦插也。绅,大带也。先生,儒士也。言仁义名法布在六经者,邹鲁之地儒服之人能明之也。 【释文】《邹》庄由反,孔子父所封邑。

【七】【疏】道,达也,通也。夫诗道情志,书道世事,礼道心行,乐道和适,易明卦兆,通达阴阳,春秋褒贬,定其名分。

【释文】《道志》音导。下以道皆同。《名分》扶问反。 【八】【注】皆道古人之陈迹耳,尚复不能常称。

【疏】六经之迹,散在区中,风教所覃,不过华壤。百家诸子,依稀五德,时复称说,不能大同也。

【释文】《尚复》扶又反。下章不复同。

【校】(一)赵谏议本辟作辟。(二)度字依王叔岷说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