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标准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0b7346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a

5、数学课、物理课的作业总是比历史、政治课的要多,用知识分类学习论解释,这是因为,相对而言,A、前两门课程的程序性知识多;B、后两门课程的认知要求低;C、前两门课程的抽象水平高;D、后两门课程的陈述性知识多。

6、根据心理学中关于概念的定义,划出下列代表概念的词:A、天安门;B、地铁;C、高尔夫球;D、华盛顿;E、光线。

7、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能分别你、我、他,上、下、左、右等概念,这些概念一般是通过:A、概念形成;B、概念同化;C、接受学习;D、幼儿园系统教学获得的。

8、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符合同化论中的:A、派生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相关下位学习;D、概念同化的学习模式。

9、下位概念中属于城市概念的正例的是:A、苏州;B、长安街;C、人民广场;D、华盛顿;E、天安门。

10、掌握概念的行为指标:A、能区分概念的正反例;B、能记住概念的定义特征;C、能理解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D、A、B、都对。

11、关于认知策略能力的培养,得到心理学家较一致赞同的方法是: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B、像形式训练说所主张的那样,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能力;C、结合教材内容,训练具体的策略并使之能迁移;D、普遍开展创造性思维。

12、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A、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采用适当的认知策略;B、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C、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D、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13、指出下列属于反审认知的实例:A、学生考试之后,能很准确的预测自己的考分;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C、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D、儿童能利用复述策略记忆。

第六章

一、填空

1,动作技能除含有认知成分外,还包含智慧技能中所没有的 精细的肌肉控制 成分。

2,费茨和波斯纳提出的动作技能学习的三阶段是 认知 , 联系形成 , 自动化 。

3,在练习过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后,要想知道动作技能是否已习得,需要通过 正确动作 测验或 错误动作 测验来判断。

4,心理学研究发现,对动作技能的学习产生持久影响的因素主要是 言语指导 、 示范 、 练习 。

5,练习中的反馈可以分为 固有的反馈 和增补的反馈,增补的反馈的两种主要形式是结果的知识和 表现的知识 。

二、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动作技能的例子是:A.婴幼儿叫“ma ma”;B.在教练指导下缓慢地进行深呼吸运动;C.走楼梯;D.吞咽食物。

2,连续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A.打开收音机;B.草书;C.实弹射击;D.跑动跳远。

3,开放的动作技能的例子是:A. 做广播体操;B. 排球中的扣球动作;C.三大步上篮;D.引体向上。

4,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有4种方法:前抛练习,后抛练习,下抛练习,双脚夹抛球练习。在进行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时,合适的练习形式是:A.整体练习;B.部分练习;C.随机练习;D.区组练习。

5,下面是反馈的例子,请指出其中增补的反馈:A.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痛;B.教练对运动员说,“请告诉我,你的防护帽是否太紧?”C.妻子对丈夫说,“你拿刀的方式不对”;D.老师告诉学生,“两手侧平举时你的手举得太低”。

第七章

一、填空

1.柯尔伯格经长期研究,发现儿童和成人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三个水平:A·前习俗-水平,B、 习俗 水平,c。 后习俗 水平,大多数少年的道德评价处于习俗--水平。

2.克拉斯沃尔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它们是A·----注意-,B·—反应-,C·----评价--,D·---组织--,E·--价值性格化--。

3.心理学认为态度和品德都包括:A。----认知-- ,B.----情感-,C。--行为 三个成分。

4.态度与品德的区别在于;A.--态度的范围大于品德—,B·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5.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的态度改变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为:A。--顺从--, B.------认同----,C。---内化---- 。

6.态度的功能有:A。----价值表现--,B。-------调节--和C。---过滤----。 7.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适合解释------社会--行为。 8.费斯廷格提出的四种认知失调情境是:A.----逻辑不一致---,B。-----与社会风气不一致--,C。------与一贯行为不一致---,D。--与过去经验不一致---。

9、榜样呈现、观察榜样的示范、模仿榜样的操作 二、概念与原理的解释和运用

1.某些教科书把态度和品德分别安排在两章教授。这两个概念可能的关系是:A.态度概念包含品德概念;B.两者分别指本质上不同的东西;c.态度是一种比品德更稳定的心理品质;D.品德是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2.让寝室里的同学共同讨论制订出寝室守则,这种方法是:A.说服;B.利用群体规定;C.价值观辨析;D.角色扮演。

3.在一个好的集体里,差生的不良言行很少有市场;在一个不好的集体里,好学生也会附和不良言行。这一现象的适当解释是A.群体凝聚力的作用;B.从众;c老师的威信;D.认知失调。

4.甲孩子因偷吃东西,打破一只碗;乙孩子因帮妈妈洗碗,打破15只碗。根据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认为乙孩子的行为更坏的儿童可能是:A。学前儿童;B.小学儿童;C.中学生;D.无法确定。

5.假如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行为,最适合的安排是:A.让儿童看完电视后立即督促他们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惩罚过度看电视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6.国外有座收费的桥。当局规定,凡乘一人的车收税,乘两人以上的车可免收税,于是人们纷纷多人乘一辆车过桥。根据强化原理,这种行为最适当的解释是:A.受负强化加强 B受正强化加强,c.受收税的影响而加强;D.人们怕罚款。

7.“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宜用现代心理学哪一理论来解释?A.强化原理;B.认知失调说;c.从众说;D.观察学习说。

第八章

一、填空

1、赫尔巴特五段教学的五段是:1、 预备 ,2、 提示 ,3、 比较 ,4、 概括 ,5、 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