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0c1256ea98271fe910ef9d7

我校毕业生大多工作在大庆、黑龙江省及石油系统的基础教育、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好评,人才质量得到社会认可。近几年,学校开展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给予较高评价,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敬业精神,能适应职业和岗位的需要。

(五)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学校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学校年度的重点工作,层层抓好落实。建立了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与奖惩机制,就业工作成效与业绩挂钩。实施“立足大庆、着眼哈大齐工业走廊、服务龙江、服务石油石化主体行业、按区域划分、按高中低端分层次谋划”的就业市场开发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黑龙江省为主的就业市场。通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与就业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利用“大学生入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国家政策项目,帮助学生就业。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入伍预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加强就业组织工作,学校每年举办3次大型校园招聘会,随机召开小型招聘会,及时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接。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学校就业网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天天有更新,深受毕业生欢迎。近70%的毕业生通过学校组织的大中小型招聘会、供需洽谈会和行业企业对接会实现了就业,90%的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满意。

学校对2008—201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统计,年终平均就业率为94.37%,其中高端就业(签约、升学、国家项目就业)的占21.58%,合同制就业占59.33%,灵活就业占13.46%。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率为69.3%。2010年对2008—2010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有74.8%的毕业生对就业岗位适应。2009—2011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6.33%、87.36%、87.07%,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第二部分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升本以来,学校合理定位,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评建过程中,全校上下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一、领导干部 升本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根据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办学定位。带领全校上下推进“两个转型”,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面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艰巨任务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一是思想解放不够。二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三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够完善。

主要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作为一项新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和建设,需要不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才能有效推进。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已基本完成,但是由普通本科教育向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刚刚起步,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上还需要一个过程。部分干部对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研究不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不到位。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段时间,教职工队伍补充极少,造成现在中年干部断层,资源有限。干部整体队伍年龄老化,后备干部储备不足问题比较突出。受办学体制影响,干部交流渠道不畅,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学校没有机构设置、中层干部任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校内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不完善,对年轻干部培养力度不够。

改进措施:一是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提升执行力。紧紧围绕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核心任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校、院领导班子对教育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牢固树立“办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的落实和深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谋划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二是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等有效措施,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加大领导干部学习锻炼培训提高的力度,通过选派一批教学领导干部到国内外应用型大学访学,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灵活选用机制,充实干部队伍。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任用的权利,为学校健康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培养储备充足的领导干部队伍。

二、合作教育

学校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主管,属于企业办学,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

教务处,统筹协调全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在争取政府、企业对学校的支持合作方面初步做了有益尝试。但产学研合作教育刚刚起步,在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政府、企业和学校还没有完全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和机制,政府牵动、学校主动、企业随动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一是缺少企业和社会参与支持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入度还不够,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合作育人推进程度不够,尽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等专业已开展了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但学校整体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吸收企业专家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还不多。三是发挥企业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展研究的能力薄弱。

主要原因:一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受本科办学时间短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影响,学校科研实力尤其是应用科研的实力比较弱,技术服务面窄,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仅仅凭着与企业的隶属关系、历史渊源和感情纽带不足以建立牢固长效的合作关系,很难形成校企互赢的良好局面,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开展。二是由于政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缺乏应有的认识,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改进措施:

进一步发挥企业办学优势,“立足大庆,融入油化”,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战略联盟。

根据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优化专业结构,紧紧围绕“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 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周边区县签署合作协议,与区域典型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方式、合作构建课程体系,合作开发课程,见习、实习与行业企业共同完成,把育人延伸到企业车间、中小学、幼儿园。师范专业由学校统筹选择8-10所地方名校(幼儿园)建立示范教育实习基地,每个应用型专业选择1-2个典型企业建立示范实习基地,融实习实训、教师锻炼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于一体。通过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对地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吸引力,使校企(地)之间真正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

继续落实好《大庆师范学院服务地企行动计划》,发挥企业办学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合作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紧密结合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需要,根据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大庆市“壮大接续产业”的发展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

合作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着力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大庆油田科技创新基地、企业员工和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传承基地。

三、师资队伍

面对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目标的要求,我校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师队伍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青年教师比例偏高,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6.4%,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二是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不足,具有专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偏少。三是个别新专业的教师数量短缺。四是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不足,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数量不多。五是教师国际间交流少,缺乏国际化背景。

主要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末学校曾一度停止招生,由于教学任务减少,部分优秀教师流失,是形成目前中年教师出现断层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学校办学层次提升、规模扩大,大量引进教师,其中以青年教师为主。受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地域条件等限制,多数专业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及具有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教师时存在一定难度,致使专业带头人可选拔的资源匮乏。新办本科专业数量增加较快,师资培养培训与学科专业难以同步发展。在传统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换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经验积累不足、研究不够,实践锻炼开展得不够深入,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部分新教师对本科教育教学规律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本科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教学经验积累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与国外大学交流少,缺乏对教师出国访学或研修的政策引导。

改进措施:一是优化各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突出重点,对师资紧缺专业加大政策倾斜。重点引进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专业建设指导能力的中年教师;拓宽引进渠道,积极从行业企业调入或聘请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强化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二是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力度。继续实施教学名师培养和教学新秀选拔工程,发挥名师和新秀的引领、示范作用。完善创新团队建设办法,以重大科研项目和专业主干课程为载体,以学科专业带头人、课程建设负责人为核心,构建若干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效应。三是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注重培养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到中小学和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