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各区期末试题分类(稳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8.1各区期末试题分类(稳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0f01c6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e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体现了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11. (顺义2018.1)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反射弧由五部分结构组成

B.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C. 运动员听到发令声后起跑,是先天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D.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12. (大兴2018.1)下图为某突触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的神经纤维传到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Ach),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Ach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穿过了两层膜 C.Ach受体具有特异性,一般是由蛋白质组成 D.Ach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13.(房山2018.1)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某种局部麻醉药 辣椒素 Na+通道 细胞膜 γ-氨基丁酸 Cl- 细胞内 Cl 神经突触

-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13

某种局麻药的作用机理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1.(海淀2018.1)30.(11分)神经细胞的活动有两个重要的指标:第一个是细胞膜电位的变化,第二个是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光来检测和控制神经细胞的活动。

(1)膜电位变化是神经细胞活动最基本的信号,当膜电位变化时,细胞膜上镶嵌的许多蛋白质分子都会改变形状,这类随膜电位改变形状的蛋白分子叫电压敏感蛋白。科研人员将电压敏感蛋白A的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连接,构建融合基因。将融合基因通过__________法导入小鼠受精卵细胞中。转入融合基因的小鼠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膜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膜电位变化引起蛋白A的形状改变,引起GFP的__________改变,发光特性也随之改变(如上图),从而可以观察到膜电位变化。

2+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上的C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当兴奋沿轴突传递到__________

2+2+

时,细胞膜上的Ca通道打开,Ca进入细胞与钙调蛋白结合,使钙调蛋白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引起__________向突触前膜的定向移动,释放__________。若希望通过绿色荧光来观察

2+

神经细胞内Ca含量的变化,请你写出实验设计方案__________。

(3)为通过光来控制神经细胞的活动,科研人员分离出光敏通道蛋白C。当蛋白C吸

+

收光子后,阳离子通道打开,Na内流导致神经细胞__________。随后,科研人员将蛋白C基因表达在果蝇与翅相连的胸肌细胞上,一种可以观察到光能否控制神经细胞活动的方法是__________。

1.(海淀2018.1)30.(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1分) (1)显微注射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空间结构 (2)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构建钙调蛋白基因与荧光蛋白基因的融合基因,转入小鼠受精卵细胞,观察并比较

小鼠神经细胞兴奋前后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2分)

(3)兴奋 切断果蝇头部和身体的神经联系,把光打到果蝇身体上,观察果蝇翅膀是否扇动(2分)

2.(石景山2018.1)35.(6分)下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肌肉收缩的部分过

程,当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Ach受体兼Na通道)时,产生动作电位;当兴奋传

2+2+

导至B时,C(Ca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释放,引起肌肉收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4

(1)图中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 的组成部分,当Ach作用于A时,在

骨骼肌细胞内 (选填“能”或“不能”)检测到Ach,此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

(2)已知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

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肌肉会出现 症状。 2+

(3)Ca通过 的方式从肌质网释放到细胞质中,引起肌肉收缩。已知细胞外

2+++

Ca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使Na内流减少。若血钙含量偏高,肌肉会出现 症状。

2.(石景山2018.1)35.(6分)

(1)效应器 不能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持续收缩

(3)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肌无力(肌肉不能正常收缩) 3.(顺义2018.1)35.(7分)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常表现为多发性骨骼肌抽搐,如不自主眨

眼、努嘴等,常伴有发声抽搐,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特征。常见于12岁以下儿童,近年呈逐渐增加趋势。

(1)根据临床表现,普遍认为该病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异常导致。 (2)抽取134人的血液进行临床研究分析,结果见下表

患者组 健康组

①临床分析结果表现为患者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巴胺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可转变为去甲肾上腺素,二者均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 从而引起兴奋。 (3)多种中草药对该病有一定疗效,为研究六味地黄丸药效及作用机制,科研人员首先将

50只健康的雄性大鼠进行适应性饲喂7d后,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40只)腹腔注射抽动症诱导剂(IDPN),获得抽动症模型鼠,乙组(10只)不作处理。测量各组大鼠不自主旋转、头颈侧摆等行为。然后进行下表所示系列实验,再测量各组大鼠各项行为及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相关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处理及结果

人数 33人 101人 多巴胺umol/L 4.54 1.74 去甲肾上腺素umol/L 1.87 0.62 甲组(随机均分为4组) A组 B组 15

C组 D组 乙组 给大鼠分别灌胃1ml的不同种溶液 单位时间治疗前 内行为表治疗后 现检测值 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治疗后 (ng/g) 40ug/ml氟0.24g/ml 六0.48g/ml 六哌啶醇稀释味地黄丸悬液 味地黄丸悬液 液 11.8 11.5 11.2 9.7 11.1 9.4 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 11.3 11.2 0.1 0.2 180.9 119.4 120.4 191.1 117.5 注:氟哌啶醇为临床使用的儿童抽动症的治疗药物 ①本实验中对照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上表中的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对抽动症的治疗作用,该疗效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

(4)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提出治疗儿童抽动症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顺义2018.1)35. (每空1分,共7分) (1)神经调节;

(2)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均高于健康组; ②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①C;D;乙(写全给分) ②0.48g/ml 六味地黄丸悬液(写全给分);

降低脑组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体内多巴胺含量 (4) 思路一:降低体内多巴胺含量;

思路二:抑制多巴胺转变为去甲肾上腺素的酶的合成或活性; 思路三: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分解,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

体液调节

1.(朝阳2018.1)如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相应物质,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A.①效应T细胞,②靶细胞,A抗体 B.①传出神经元,②肌细胞,A递质 C.①胰岛B细胞 ②肝细胞,A胰岛素 D.①甲状腺细胞,②垂体细胞,A甲状腺激素

2.(朝阳2018.1)抗利尿激素(ADH)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