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动态:- 浏阳教育网 首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课改动态:- 浏阳教育网 首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1498657bb68a98270fefa16

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课 改 论 坛 所学校联网,明年实现校校通,夯实物质基础。再次,人才保障。各学校校长必须亲自抓新课改,明确骨干教师为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抓落实。第三,评价机制。努力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改进学校、教师、学生评价方法。

三、立足校本教研,提升新课改。 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一是彰显教师的个性,鼓励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如中学刘林湘、袁为、王新奇老师酷爱计算机,深入钻研,在信息学、电脑动漫及电脑绘画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再如小学的阳金明老师,虽年过五十,但求学的欲望不减,自学了多种乐器,且能独立组建乐队,参加市艺术节获一、二等奖。高素芳通过两年努力,已成为辅导珠心算的高手。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新课程倡导走专业成长之路分不开。二是同伴互助。新课程提倡合作,共同进步。为此,镇中心学校开展师徒结队,课题合作研究,现有省级课题2个,长沙市级2个,市级课题5个。三是研发校本课题。镇中心学校本着尊重乡情,体现教师特长,凸现学校特色的原则,中心学校开发了《我与动漫》、《花炮文化》,全镇中小学开发了《珠心算同步训练》,中心完小开发了《美食系列》、《经典吟诵》、《趣味数学》等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凸现。四是自我研究。新课程的实施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针对每位教师的独立体,我们提出了“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疑点,上升到课题,进行研究、探讨,然后总结提升,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使课题真正意义上达到遍地开花结果。五是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个别学校由于生源少,教师配备不齐,造成部分学校英语课无法开课。我镇从2003年起实行教师走教,有黄琴、杨霞、李莉老师由镇中心学校实行交通补贴,到山区学校(吉安、田心)轮上英语,使全

9

镇英语开课率达100%。计算机开课率达50%。

四、立足评价改革,探索新课改。 评价是一个导向问题,是将新课程引向何方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保证,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体系,将社会评价、家长评价纳入其中,以学校达成度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行动态管理。一所学校根据学校规模、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硬件设施等,确定应达成的等级,再加上社会问卷调查、家长座谈等方式进行社会测评,以此综合评估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是建立人性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为此,镇中心学校制定了《太平桥镇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从价值取向、个人素质、业务能力、个体特色进行综合评定,鼓励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今年申报浏阳市名师、骨干教师,我校刘林湘、张绍富、易飞雪榜上有名,其中刘林湘获长沙市友谊科研奖,占市四分之一。2004年四人参加市级第八届课堂教学复赛,有三人获一等奖。打造了一批名师和骨干教师。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按市局评价方案,做好基础性工作,实施效果良好。小学成立“小学生质量全程评价”课题组,树立“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成长”的理念,采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生评与师评相结合,形成性检测与终结性检测相结合,课堂与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过程公平、公正,评价结果公开。通过两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张绍富同志撰写的“新课程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改革的尝试”发表在《浏阳教育》2005年夏季期刊上,课题受到了市教研室好评,现进行了第二轮修改,正在推广实验中。

总之,课程改革本是一项全新、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扎实做好每项工作,刷新课改新业绩,奏响课改最强音。

Liuyangshi kegaitongxun 2005年第3期(总11期)

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课 改 导 向 课改导向: 教师要敢说“我不知道”

◆ 市教育局教研室 黄佑生

当谈及“美国教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时,

答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这样“教两个从美国访问回国的哲学博士不约而同地感慨:“一是鼓励学生提问,二是教师敢说‘不知道’。”而在我国,教师讳说“我不知道”,因为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惯性作用下,似科有一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几乎所有教师的行为标准,即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使者。当遇到自己确实不知道的问题时,我们的教师往往是搪塞学生。在小学语文《我爱祖国》的授课过程中,有学生问:“老师,长城有多长啊?”授课教师机智地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小朋友,谁知道长城有多长?”学生猜得很热烈,却没有一个学生能肯定地说出长城有多长。授课教师也不知道长城有多长,但又不敢说“我不知道”,所以这个问题就在遮遮掩掩中无果而终了。由于不愿意放下“我不知道”的架子,有些教师就不能理智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不知。广州市一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述马加爵事件时,在阐述马加爵的下场时用了一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而不少学生却认为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争执中教师愤而打了学生几个耳光。其实“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相同的,为什么教师就不能说“我不知道它们是否相同”?为什么教师就不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探讨而非得采取过激的行为呢?

教师讳说“我不知道”,影响甚大。一是影响学生对正确合理的知识的获取和求真务实精神的养成,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和性格。能否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不知道”是对教师诚信的考验,教师是否具有诚信意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诚信意识。二是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坚信自己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使者,而在教学实践中却经常会遇到自己不知道的问题。这样很多教师就经常处于矛盾两难的煎熬之中——承认吧,有损教师的“高大”形象;不承认吧,又有违实际。有些教师甚至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据报载,江苏盐城市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就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自杀身亡。由此可见,教师讳说“我不知道”既不利于学生,也不利于教师自己。

确实,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应当有广博的知识,但教师毕竟不是万能的。随着大众化知识媒体的日益普及,学生的知识面随之拓宽,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样,教师难以回

Liuyangshi kegaitongxun 2005年第3期(总11期)

育”自己:我们不可能通晓一切,即便是专家也不可能通晓一切,“我不知道”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水平和学识水平的低下。面对学生提出的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我不知道”。先人孔子早就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句实在话“我不知道”,这是智者的表现,也是智者应有的品质。

说句实在话“我不知道”,并不是没面子的事,也不是教师下不了台的表现。它不仅不会招致学生的讥笑和不信任,而且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笔者曾经听过《生命,生命》这一课,上课的教师为了激励学业生在困境中崛起,随口说了一句“苏武牧羊”,但这位教师邓一时说不出这个故事的详情。于是他诚恳地说:“老师不知道‘苏武牧羊’的详细内容,有谁能帮帮老师吗?”一个学生马上说:“教师,你可以上网查询啊!你先输入‘上下五千年’,再输入‘苏武牧羊’试试看!”当时,教室里就有一台上了互联网的电脑。老师照办了,果然找到了“苏武牧羊”故事。老师十分诚恳地向学生道了谢,学生并没有因老师说“不知道”而有半分的嘲笑。说句实在话“我不知道”,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体现。

教师讳说“不知道”,说明教师还是想充当万事通的角色,反映了教师仍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真理的化身”。说到底,这是教师还没有实现自我角色矫正的表现。在新课程中,教师是一个自身需要学习的学习者,需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析、一起研究。作为学习者,教师应当以学生为师,从学生身上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寻找自我成长的资源。这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一样多。”在与学生平等的共同学习中,学生得到了心智上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更新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样,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但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是永远存在的。

当然,教师不仅要敢于承认“我不知道”,而且要善于将“我不知道”的问题创设为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对“我不知道”的问题,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开展讨论,共同探究,达到“你知、我知、大家都知”,从而使师生“共识、共进、共长”。此外,教师还应争取以后少说或不说“我不知道”。为此,教师就应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10

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课 改 导 向 有感于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比活动侧记

◆ 市教育局教研室 邓遥英

《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第二期刊载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常锐伦老师对中学组现场教学的点评。常锐伦老师在讲评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案例,既对创造了新的教学模式的课和将“传统教学模式”上得完美的课进行了充分肯定,也对赛课中存在一些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剖析。文中谈到主动探究、交流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运用有待改进,笔者深有同感,下面就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要充分考虑影响合作学习的几个因素 常老师文中提到像北京八中张文琦老师在《大家动手做条龙》的课上,让学生拆开教师已经做好的一条龙,看看是怎样插接的,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让学生研究讨论就得考虑探究问题的内容、时间、形式、评价等。如何设计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1、教师要把握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首先要认定这项内容有必要合作探究,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学习有效,有合作价值。如《美丽而又方便的世界》以某一学生的生日为话题,用游戏“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烛台”导入,看似在做游戏,实质已切入本课主题内容。2、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导致以上原因是教师怕完不成教学计划而影响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容量。有一所学校在课改时提出:“低起点,快反馈,多互动,点点清”十二字方针,这十二字方针对于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有借鉴意义,另外须注意,合作学习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学习思想精力焕散,效率低下。3、在评价上,一是评价不能

11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教师钓鱼式的提问,学生漫不经地附和;二是评价只照顾个体而没有面向全体,评价作品没有代表性,一些学生成了事不关已的看客;三是评价不能丰富课堂内涵和学生的进步,课堂评价特别是作品评价,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样性评价常常给人耳目一新、喜出望外的感觉,但有些评价停留在美不美、好不好看等表面上,没有从美术经语言,美术审美的高度来分析,长而久之影响学生合作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如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本次课改上,国家和政府提供了行政上和理论上的支持,但课程的真正生长点在于教室、学校等具体的教育环境,教师和学生才是课程的真正使用者,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角,教师在使用教材上有很大的空间,但新课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生学习方式并没有一定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面勇于探究,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下面这些做法操作容易有效。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溢、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1、科学正确地分组

目前,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按座位就近搭配,随意性很大,不利于合作学习,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办法应该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将学生分到小组中,并使小组之间保持平衡:①每个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低中高的学生,应使各小组之间水平大致相同;②应注意小组成员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③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由组合,但一些学生在合作上有默契的或在学习上长期合作的可以考虑他们的意愿;④设小组

Liuyangshi kegaitongxun 2005年第3期(总11期)

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长一名,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随时间轮换。 2、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形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知水平、交流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卓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订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3、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①当学习遇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②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如《中国写意画》、《西方抽象画的欣赏与感悟》等课概念的形成当中。

③作品难度大,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合作时,如《大家动手做条龙》、《大家一起画》等。

④当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表现形式时,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如美术作品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手的联想》等。

4、采用多种合作形式

合作学习自其发展以来,出现了许多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法又称游戏竞赛法、交错学习法又称切块拼接法、共同学习法、小组调查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大家动脑筋法。

(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还包括: 1、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和相互启发、相互研讨。

2、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拔,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要与其他教学形式相结合 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像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老师的精讲,常老师文中提到的将“传统教学模式”上得完美的课,就是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为主的讲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把传受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

总之,运用合作探究式要控制教师讲话时间,真正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合作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 改 导 向 ?????????????????????????????????????

▲ 观点摘要:

课改是学校文化的转型

课程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学校文化的转型,实现这种转型需要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的同步。管理主义的工具理性思维已将文化视为可以操纵的变项,文化已不被视为成员的共同意义与价值。教育界也不免受到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侵袭。校长和教师为了应对检查与评比,宁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无休止的会议和令人疲于奔命的报表上。一线的教师拥有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这是课程改革得以持续发展的秘诀。然而,“高考指挥棒”却扭曲了教师的这种积极性。管理主义与工具理性只能塑造“应试教育”的工作形态,却无法带来文化的再造。

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提供多元发展的空间。新课程立足于“关爱、关切、关联”的“三关教育论”,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教育的成功不能用“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也不能用“权力与金钱”来衡量。成功意味着社会和谐关系

Liuyangshi kegaitongxun 2005年第3期(总11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