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动态:- 浏阳教育网 首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课改动态:- 浏阳教育网 首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1498657bb68a98270fefa16

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生阅读的方法和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君临一切,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容器,他们相互启发,既是师生,更是朋友。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想要获得它,须经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的。读得太少,学生\感性积累\不够,于是有人企图通过教师多讲,\讲\出阅读能力来。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阅读能力岂能由老师\讲\出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应把“读、感、悟”能力的养成切实地还给学生。 2、鼓励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教师在教学上应鼓励学生质疑,并且要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独特见解,肯定他们善于钻研、深思乐问、富有创新的精神。同时,要乐意当他们的导师,为他们释疑解难。 3、培养竞争意识

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创新,敢于竞争。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要教会学生学会竞争,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跟自己竞争,敢于跟同学竞争,从而提高学生的

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树立敢于竞争的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可运用成功教育原理创造一些风险不大但成功率较高的环境,让他们参加竞争;对于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顽强拼搏中获得成功。

五、给予高度赞赏,激励学生进步

语文教学中,必须用好激励法。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表扬方法:或用赞许的口吻:“你的想法真棒!”“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老师相信你能行的!”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摸摸脑袋,轻轻点头,微微一笑??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一定活跃,学习效果一定好。

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自主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到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这样学生才会永远处于积极乐观的学习状态,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是要以人为本,包容共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课 改 探 索

学生那样得到多方面的知 识收获和多方面的能力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像美国当我们用分钟完成美国学校需要一个星期才10力,这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 驱力 。 毫无 疑 问,确的知识观,同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 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因此,与17

▲论枯是;一燥视而个中乏窗对知美味美识两的广国点国并角学,教与生对学自来中过己说国程的,学的生书生差活本来异上毫说向的无,我内关这们容系只显是的是示有抽书,趣象同本的样上, 理 Liuyangshi kegaitongxun · 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 2005年第3期(总11期)

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课 改 探 索 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

◆ 市五中 王国平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生命表现形态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思想或行为上出现错误,每一个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世界,作为教师,要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走进学生的心灵。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教师要放下师教威严,善于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掌握并运用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赢得学生的理解,唤醒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以为人父母的心态,主动地关爱学生: 教育家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学生会用敏锐的感觉接收,将之转变成学生的动力,并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关爱学生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如:关心学生的家庭,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疾病,关心学生的身体,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行为习惯,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 主动的关爱,给学生的心田仿佛注入一股暖流,使他们 在校园里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这些方面要面面做到,而且做好,部分教师觉得很难,有人说过:\老师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就要求教师调整心态,站在学生父母的角度上去主动关爱学生。君不见? 每当开学的时候,有的家长送孩子来校后,总虔诚地拜托老师,\唠叨\地叮嘱孩子;有的家长,家境困难,尽管带着东拼西凑的学费,心中还是藏着一丝美好的希望;有的家长还要通过电话,常常就其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向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事无巨细地问长问短,或喜或忧。他们将孩子在送进学校,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梦想变成现实。所以陶行知说过:当家长将学生送进学校的时候,他们不知不觉地将整个家庭也托付给了学校。当我们想到这些,会深深地感觉到:教学责任重于泰山,关心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们这样去理解学生的父母,教师也会很自然地关爱学生,感化学生。

以学生朋友的心态,真诚地理解学生: 学生的心是很脆弱的,脆弱的心,需要平等、尊重、理解、赏识的甘露来滋润,教师以坦诚、磊落的胸怀去理解学生,与学生共同体会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能够帮助学生找回失去的信心,增强面对生活的勇气,强化他们自强、自爱的信念。

当学生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帮助后,学生也会用理解和宽容的心回报教师,他们会从心底接受教育,并对这位教师所教学科产生知识的渴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充满理解的学习环境中,学

生会感受到每天的日子都是新的,都是快乐的,甚至他们会觉得,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一种幸运。 2005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了几位在校高三学生的来信,这些信是与我心与心的交流,也是送给我节日的礼物,他们的言语中,有一个共的心声,就是认为我“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家长的角度看问题”,(学生程海波语)真诚地理解学生,也喜欢我的教学方法,说“您那联系生活的生物教学以及幽默和风趣,将我们带入了快乐的海洋。”(学生刘桢祺语),其中176班的吴强同学这样写道:“昨天,你找我谈话,我很惊讶,首先,我在班上并成绩不是很好,上生物课也并不很积极的回答问题,其次,我这次月考是那么一塌糊涂??我提出目标,下次进入前100名?? 王老师,和您交谈,最大的印象那就是您坦诚,您很真诚地对待学生,和您谈话,我不会因为师生身份与地位的不同而神经绷紧,晚上想想,能作为您的学生是蛮荣幸的??今天我给你写这些,既作为和王老师的交谈,也作为我心事的吐露??王老师,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您交谈,作您忠实的学生和朋友,同时祝你教师节快乐!”。

学生真的是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老师,与其说学生在赞扬我,还不如说是因为我理解学生,而受到了学生的包容,将师生关系推向了和谐的状态。

以为人师表的心态,无声地引导学生

为人师表,是示范,是引导,也是融化师生隔阂的催化剂。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首先做到,这也是尊重学生和关心学生,也是正面影响学生。老师用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当学生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老师是不是在生活中也平等地回报了学生。当与学生一起集合时,学生排队做到了快、静、齐,老师做到了吗?当学生在走道上轻声慢步,老师做到了吗?当学生亲切地向你问好时,老师回礼了吗?当学生按时进教室上课,老师按时到了吗?当学生能够自觉地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老师能自觉地做到吗?当学生能在校园内做到衣冠整洁,老师能做到吗?当学生心中赏识老师的时候,你能赏识每一位学生吗???

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不管在治学上还是在生活上,教师都要为学生做出表率,言教不如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教师,教师才悄悄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有人说,教育是一堆细节,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

Liuyangshi kegaitongxun 2005年第3期(总11期)

18

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灵,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心地塑造每一个稚嫩课 改 探 索 的生命,那么,教鞭下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

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原则

◆ 蕉溪乡中心学校 陈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中小学陆续走上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道路。一些学校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上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一些学校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也有一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流于一种形式。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早日构建本校的校本课程体系,踏上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健康之路。我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一、实际性原则

实际性原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首要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盲目进行,首先必须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立足于当地社区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地方需要什么人才,而国家课程中又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要尽量避免重复教学。其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来考虑开课设节,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考虑开发实施课程。第三,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千万不是“成人想当然的重要性”。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校本课程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最终必然走向萎靡不振。同时,不同的学生个性是有差异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爱好也不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坚持从各方面实际出发,才能开发出有实际意义、有实用价值 、有活力的校本课程来。

二、发展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例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们不是其它课程的点缀和学校里面的装饰品,对学校而言,在从实际需要确定课程之后,还必须考虑这几门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学校对每门课程的开设必须有课程纲要,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规定 ,对校本课程要有评价方案,要认真进行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事情,要同伴协作,发挥集体的资源优势。对上课的老师二言,要树立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决不能把校本课程当作“副业”,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校本课堂上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进修;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要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指导。取它山之石,为自己所用,这样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才会越来越专业化,校本课程开发才会上档次。

三、少而精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各学校刚刚起步,没有什么经验,再加上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物质条件、专业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少而精。现在有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片面追求数量,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由于师资、条件跟不上,不可能很好地展开对这些课程的集中研究,因此校本课程的开设收效不大,有的校本课程的

Liuyangshi kegaitongxun 19

2005年第3期(总11期)

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开设流于了形式。“少而精原则”要求校方在校本课程开设之初,集中学校优势师资,具体在几个方面开发几门校本课程,力争取得实效,进而再向其它方面推广,绝忌一拥而上。“少而精原则”不是越少越好,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现在有的学校校本课程只开设了一、二门课程,这不能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需要,肯怕有背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只会使校本课程越开越狭窄。

四、活动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取向是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力批判的精神。就校本课程的类型而言,它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际做事能力。校本课程的开设应该有别它学科课程,千万不能大量编写教材,搞人手一本,也不能搞说教式授课,如果是那样就会只增加学生的负担,与课程改革的目标相违背。校本课程的教学环境应该是一种开放、宽松、平等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

五、管理性原则

对一个企业来讲,管理出效益。一所学校校本课程课程和上课老师都定下来了,它能不能取得成效?能不能健康成长,关键还是管理。首先,学校要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1——2节,并写进周课表。不能随意性太大,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不能麻痹大意,要经常带领校本课程开发的老师一起学习领会关于校本课程方面的基本理念、经常召开座谈会积极探索有关校本课程实践操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及时进行教育反思,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开发,一边实施,一边反思,一边改进完善,真正把校本课程当作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教师成长,形成办学特色的一门重要的学校课程来抓。要定期深入校本课程课堂听课,了解老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在政策和金费上给予倾斜。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的基层单位,要对校本课程的老师备课定期进行检查,及时督助;要要求校本课程的老师经常写后记和教学反思,学期写校本课程的实施总结;要定期召开校本课程的讨论会,解决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教科室要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定期召开校本课程的总结会议。总之,只有抓好管理,校本课程才会焕发出真正的生机与活力。

▲ 观点摘要: 衡量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 衡量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究竟是什么呢?其一,是看我们的教育追求是否体现 了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宗旨。其二,是看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 学习是不是积极主动,学习过程是不是充满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其三,是看师生关系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是否变得平等、和谐、融洽了。其四,是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否真正体现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其五,要看是否真正形成了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和 创造了优良的学校文化。一言以蔽之,最根本的是看学生和老师是不是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更 好的成长和发展:学生是否更多展示出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更健康活泼快乐的生活; Liuyangshi kegaitongxun 2005年第3期(总11期)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