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1685be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5

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题,48分)

1.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

直接原因是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工商食官的制度被打破

C.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2.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

制也。”材料表明

A.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

3.吕思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独立国夷而为县,并不是秦汉时代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早已有许多小国变成大国中的一县了。国夷而为县,便是固有君主的撤废,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的成功。此材料说明

A.秦汉时开始废国推行县制 B.古代政治制度发生转型 C.频繁战乱导致诸侯国灭亡 D.我国疆域面积迅速拓展

4.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

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5.《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

“食”。这反映出当时

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6.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

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7.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 D.老子主张世袭为官制度

8.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 ,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9.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 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10.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

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11.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主要以重量为名。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

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税收政策开始转向以货币为主

12.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

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初

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13.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

起来看,二者的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 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 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14.《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

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金属货币完全萎缩 C.实物交换更加便利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15.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

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 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 C. 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

16.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敕救三四出,征

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敕,“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这说明

A.三省六部制利于政治民主化 B.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C.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 D.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 17.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时间 隋大业元年 唐初 事件 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及以后 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武则天时期 唐玄宗时期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 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18.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

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19.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

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20.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政府要求“诸行百户,

衣装各有本色, 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 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

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 D.商品经济空前地繁荣

21.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据此能被认定的是: 初秋庆贺说 七月为小秋,若干粮食成熟,汉代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 成 目连救母说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据西晋翻译天竺《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弟子目连供 养十方僧众,最终救出坠入地狱的母亲。 地官生日说 北A.中元节起源于西汉时 C.史书的记载矛盾荒谬

B.中元节是外来的节日 D.中元节历史内涵丰富

22.在信仰问题上,普罗塔哥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 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 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 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 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23.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24.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所支付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