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187455ef01dc281e53af06b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天人、历史观 (一)、柳宗元“元气自动”的自然观

柳宗元、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投身政治实践,而且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冲击了以前的天命神学观,继承了荀子唯物主义的思想。首先表现在柳宗元“元气自动”的自然观上。

柳宗元用〈天对〉回答了战国末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天问〉,明确阐述了自己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黑夜白天,往来屯屯,庞昧革化,惟元气存”。肯定了宇宙起源于元气的存在,元气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

接着论述了元气自身运动的规律,“山川者,特天地之物。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自动自休,自峙对流,是恶乎为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

柳宗元认为天地、元气都是没有意志的物质,根本不能对人施行赏罚。“天地,大果瓜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呜呼能赏功而罚祸?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生殖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而之而已,其事行各不相预”。他的“天人不相预”是对荀子天人之分思想的继承、发展。

柳宗元接着从“天人不相预”出发,又对有神论进行了批判。“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批判了以前的天命神权观,是王充无神论的继承和发扬。

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天人观。“天之所能,生万物也,人之所能,治万物也”。“天,有形之大者,人,动物之尤者。天之能,人固不能;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万物所以为无穷者,交相生而已,还相用而已”〈天伦〉。刘禹锡首先指出了天和人是分离的,各自有各自的作用,万物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柳宗元的社会发展历史观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的著名论断,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发展的客观过程,它存在着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之“势”,而决不是圣人所为。这样就根本上否定了圣人史观。

(四)、柳宗元的《封建论》主张

柳宗元作有〈封建论〉,在封建论中他认为“封建制”即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的产生是客观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始人因自然压迫而进行生产斗争,因物质欲望而产生暴力争夺,因制止争夺而产生国家法律。柳宗元这一主张是荀子明分使群国家起源观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他论述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也是客观之势。

如果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终结者,那么柳宗元、刘禹锡则是中国古代中唐以前唯物主义的终结者。

第四编 两宋至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思想 第十一章 理学与心学的兴起 一、理学的形成发展概况 (一)、理学概述

理学:是宋代形成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学术思想,它的最高范畴是理,理是宇宙最高的本体和产生万物的本原,它在社会领域体现的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理学产生后在我国宋代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官方哲学。 (二)、理学的形成过程

理学萌芽于唐代后期的韩愈,中经北宋的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最后由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完成了理学的形成过程。 1、周敦颐的“太极说”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创者,著有《易通》,他的学术宗旨为理

以《太极图》说明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出现天地两仪,天地互动出现金、木、水、火、土,五气互动出春夏秋冬和万物。

人是太极与二、五之精所生最优、最灵者。由于人有神,故能辩善恶,于是有了是非纠纷,为了人们安静的生活,便产生了圣人所立的人极,即中正仁义。

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阴阳得理而合,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合,理是礼的精神体现,礼的地位高于礼。

根据无极而太极,圣人可学的主张,提出了“主静”的原则。主静的要求是无欲、思、诚。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佛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佛家认为莲的品格 香 净 柔软 可爱 2、邵雍的“象数学”

邵雍吸收了道教、佛教和周易的思想,从而建立了象数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皇极经世》,他强调心为万物之本,学术宗旨为心

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天有道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 道为太极,以八卦图推出太极生万物。

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乳郭也,万化万事生乎心。

如何知物之理,主张穷理尽性,以物观物

邵雍发展了孟子的心性学说和“万物皆备于我”的主张,也为心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3、张载“气之一本”说

张载的重要著作《正蒙》,学术宗旨为“气”

“虚空即气“,太虚生成于气,万物生成于气,散于太虚,万物皆有理,理不在人,皆在物。

万物各有其性,分天地、两仪、男女,人性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尽善尽美,气质之性是饮食男女之性,有善与不善之别,并造成人的贤愚、善恶之别。认为气质之性应受到天地之性的约束。

提出了气质之性回归天地之性的方法:学,穷理(穷神知化),因诚致明达到天人合一,力行儒家礼教,以达到“天秩”,天秩就是先后、大小、高低的秩序。 4、程颢、程颐的“性理之学” 1、程颢

程颢的学术宗旨为性

认为人性的本质是一元的,是由气组成的,性和气是同一语,它是后天成长起来的,不可能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人性即天性,人心既天心,知其心,便知其性,知其性便知天,天人本无二,天人合一。

他从天人一本的思想出发,强调人的本性是仁,只要通过自我反省认识了仁便能达到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无所不能。

人性皆善,人之所以恶,后天的教化不良而形成的,解决的关键是后天的教育。他主张要先识仁、以敬诚之心存仁、定心与内外两忘。 2、程颐

程颐的学术宗旨为理

认为万物以天理作为依据,天下万物只有一个天理,有物则必有理,一物须有一理,自然、君臣、父子皆是理。

认为道、命、心等为理在不同场合的体现形式。认为天人一本,人之恶为后, 改造的方法是存天理、灭人欲,具体的表现为主敬去欲、学、格物致知、行义。 5、朱熹的“理学”体系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有〈朱子语类〉、〈四书集注〉,他总结了以前理学的理论和主张,并加以发展。他的学术宗旨是理气说

他认为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只有一个理,万物各自有理而万殊。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这样朱熹就道出他理学的真面目,所谓天理就是要服从礼的要求,礼的要求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尊卑,为封建礼教找到了依据。

接着他又论述了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理与气相存而生,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先有理后有气,进而他从理气的关系出发,论证了人类的起源和人性的性质,认为人是理和气结合的产物,人性中有着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对立。禀理而生就是天命之性,包括仁、义、理、智忠、信,禀气而生称为气质之性,包括人欲、人心,但由于禀气的不同,便决定了人的富贵、贫贱、贤愚。这是他庸俗的宿命论的论断和愚民政策。

既然先天禀气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命运,那么如何改造呢?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由敬而静,兴办学校灌输儒家礼教。

(三)、理学的影响

1、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完善了封建正统思想,还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提高,完成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哲理化

2、理学以其思辩、精致的理论取代了浅陋的天命论,使儒家思想具备了更完善的体系,真正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3、封建思想透过理学的棱镜,折射出思辩的光环,更加具有欺骗性。

4、通过理学的论证,通知阶级不在忌讳严刑,而认为是存天理、灭人欲的重要手段。

5、封建道德伦理观念获得理学的理论外衣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桎梏了人们的精神活动。

6、个人认为理学终结儒家思想理论,如果说先秦儒学淳朴、董氏神儒庸俗,玄儒空洞、韩儒肤浅,那么哲儒则完善而成系统理论。 二、陆王心学

在两宋理学形成发展过程中,与朱熹理学对立的心学,始于南宋的陆九渊,形成于明代的王守仁(王阳明),虽然他们的学说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以心为本体,因此称为陆王心学。 (一)、心即理的本源论

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的本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人一体。从心是宇宙的本源出发,认为心即是理,“人皆有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王守仁坚持陆九渊“心即理”的主张,表述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致善只能从心去求。

(二)、陆九渊的本心认识论

陆九渊认为心就是本心,本心就是孟子的恻隐、仁义、羞恶、辞让,此四端就是此心,本心。

他认为人常被物欲、私欲、本见蒙蔽本心,解蔽的方法是他提出的“易简功夫”。

“易简功夫”就是首先要确认自己尽善的本心,其次学会用心度量是非,最后反观内省,顿悟本心。反观内省的方法就是存心、养心、去利欲。

(三)、王守仁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论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他的良知观包括因天命而发的灵昭明觉,良知的作用是自然内心的动作,良知人人都有。 如何“致良知”,王守仁提出了所谓的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在格物”。王守仁的格物与朱熹的格物不同,他的格是审度的意思,即从内心上去做。

王守仁从致良知的目的出发,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知就意味着行,有知就应当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始,行是知的成”。强调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