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1e43f4dcf84b9d529ea7a06

中药材产业:以毛坝村为带动,以青龙、毛垭、铁佛、苦竹、青岩、永兴、茶条等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元胡、天麻等中药材,到“十二五”末,中药材总面积达0.4万亩,产量0.2万吨,产值800万元以上。

特色养殖业:以西河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星火天地育肥牛专业合作社为示范,以青龙村为带动,发展土鸡、育肥牛、大鲵等特色养殖业。重点放在枣园、马踪、四合、李家沟、青龙、毛垭、书房、沙河等村。土鸡、育肥牛、大鲵养殖及休闲渔业产值达500万元以上,增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按照观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

我镇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基地,科学制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一个规划营到底,一个规划指导一个产业.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循环产业、观代农业园区 和生态循环观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农业综合开 发、扶贫开发,农田水利等涉农建设资金,加大地方筹资和 社会筹资力度,加强循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 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装备,扩大设备购置补 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实施农田灌排设施、土地平整、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建设等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

(三)积极发展生态循环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为基础,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产业,是“绿色朝阳”产业。把休闲农业作为集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发展多种模式的立体循环农业。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以休闲农业园、乡村休闲生态园、休闲观光茶园建设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生态观光园、农家乐、培育壮大一批休闲农业品牌。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四)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为主体,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采用集成配套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重点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大力发展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口光温室等设施农业。 (五)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完善生产经营和组织形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扶持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发展2个年产值过1000万元的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科技人员领办、创办、联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其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强化规范管理,探索合作社横向联结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扶优扶强5个示范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企业带动型、基地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等多种方式组织生产,

6

实观产加销一条龙、贸工龙一体化经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财政支农企业项目优先向农业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倾斜。对从事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销售的自产农产品,按有关规定享受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龙头企业发展和建设所需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林种养殖场和农业设施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

(六)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统筹规划一批农产品流通设施,建立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型市场为基础、农贸市场和连锁农贸超市为终端,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建立完善检测检验、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配套功能,加快建设茶叶下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农资市场、旅游商品市场,到“十二五”末农资经营连锁网点基本实观全覆盖。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直销形式,提高流通效率。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探索建立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名牌产品市场推介力度,加强名牌产品保护。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鼓励传统农产品、历史品牌农产品集中产区中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7

(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绿色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体系,开展IS09000、IS014000和HACCP等质量安全认证,到“十二五”末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个,认定“三品”基地面积2万亩以上。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和示范基地建设,强化“产地准入”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全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营,提高检验检测手段和能力。健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构建产加销相衔接、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监督检测体系。

(八)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突出抓好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代种业、信息技术、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发展精准农业、感知农业和智能农业。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质改革,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学研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计划地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完善产业发展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建立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涉农机构科技资源优势,组建主导产业专家服务团,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各类组织或个人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