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新区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常宁新区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1e94205de80d4d8d15a4fc4

发展时序与近期行动计划

第25条 总体行动计划

25.1近期行动计划(2008~2015)

25.1.1编制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相应调整、完善各旅游景区的相关规划。 25.1.2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规体系,整合旅游资源,调整旅游产品和景区划分。

25.1.3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软环境,筹建旅游服务中心。 25.1.4整治、提升、改造“农家乐”产品,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使之成为“乡村旅游”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25.1.5完成清凉寺、杜公祠等景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其中包括牛头寺、井勿幕墓园及杨虎城陵园的环境整治项目。

25.1.6启动国家秦岭中央公园,包括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沣峪生态旅游区(含沣峪森林公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大坝沟、麻岭、鸡窝子等)以及终南山生态旅游区(含南五台)的环境整治项目;启动秦岭世界地质公园规划及初期建设项目(如大门及管理中心)。

25.1.7整治区内各度假村,打造差异化、互补型、特色各具的休闲度假产品,按规划分阶段实施东大温泉度假基地的改造。

25.1.8启动杜陵遗址公园和潏河历史文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启动关中民俗博物院和五台镇的建设项目;启动子午镇修复,加强当地民俗文化的发掘以及子午栈道建设项目;结合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做好昆明池、细柳营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25.1.9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与政府旅游管理职能调整,优化城市旅游管理的政府架构和利益机制,推进协调化、沟通化、法制化建设。 25.2中期行动计划(2016~2020)

25.2.1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环境质量,初步建成游客中心,建设步行街(游步道)系统。

25.2.2完成子午古镇、子午古道(含栈道)、子午关、青华山、翠微寺的旅游开发项目,并配套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的建设。

25.2.3结合航天基地的建设,完成航天科技博物馆的建设,积极将秦岭“亚洲第一长隧”打造成工程科技旅游产品等;完成景观大道及沿线的雕塑系统、水面绿地系统的建设,打造高科技旅游产品。

25.2.4继续完成秦岭国家中央公园和秦岭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项目。沟通山区各旅游景区东西向山岳联系通道(含架空索道、专用游览道路等),使游客不走回头路。建设终南山鸡窝子—麻岭等生态旅游区。

25.2.5建成杜陵遗址公园,建成杜陵博物馆,启动少陵林地建设并使之与杜陵遗址公园联成一体;启动并完成黄渠的恢复工程,将大峪水引入少陵塬航空基地并北注曲江。

25.2.6启动昆明池6000亩水面的全面开发建设,建设周穆王陵林地系统。 25.2.7整合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突出重点,构建中心,形成网络,打造佛文

化旅游名牌。依托“四小名山”之一的南五台构建一个长安佛文化的旅游中心。

25.2.8建立、健全全区旅游标识及指示系统。

25.2.9继续加强城市旅游形象建设,重点突出“旅游长安,休闲山川”、三秦休闲胜地的旅游形象口号宣传,进一步加强城市旅游营销能力和效率。

25.2.10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市场主体的法律与竞争环境建设,推动竞争、有序、公开、开放的旅游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建设,逐步健全旅游法制化建设。 25.3远期行动计划(2021~2025)

25.3.1全面建成秦岭世界地质公园,全面建成秦岭国家中央公园。

25.3.2全面建成汉上林苑旅游区,并在“七夕园”的基础上建成“爱情主题公园”。规划期内,长安区将建成与西安其他区域功能互补、产品特色突出的旅游区域。

25.3.3建成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及长安休闲商业区(RBD);建成软质旅游产品(民俗、会展、商务、节庆等产品)系列。

25.3.4建成长安区具有长效机制的市场营销体系,逐年增加市场促销经费,使达到国内类似城区的平均水平。

25.3.5建立、健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及自然生态环境、文物环境持续改善的法规体系及实施途径。

25.3.6建设多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协商一致的文化、遗址、生态、旅游与城市的综合协调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旅游法制化建设及相关的配套法律体系建设。

第26条 优先发展领域 26.1确定优先发展领域的原则

26.1.1旅游产品多样性原则。

26.1.2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原则。

26.1.3与本区社会经济发展及交通设施建设相协调的原则。 26.1.4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性原则。

26.2优先发展领域

26.2.1休闲度假和观光体验型的特色旅游产品。此类旅游产品有:秦岭国家中央公园长安区项目中的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沣峪生态旅游区、终南山生态旅游区、沿山旅游带重点项目中的东大温泉度假区和沿山度假山庄。

26.2.2高档次、高知名度、高投入、高产出、高参与性大型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包括:上林苑旅游区项目中的御宿苑旅游景区和昆明池旅游景区。

26.2.3彰显地域文化的高文化性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包括:秦岭国家中央公园长安区项目中的子午镇-子午古道建设项目,名村古镇的保护和修复,当地民俗文化的发掘,少陵塬旅游区项目中的杜陵遗址公园,昆明池遗址文化旅游区中的潏河历史文化湿地公园,南五台旅游片区中拟在南五台构建的长安佛文化旅游中心。

26.2.4高科技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包括:少陵塬旅游区项目中的航天基地航天科技博物馆及科技教育旅游项目,秦岭国家中央公园长安区项目中的“秦岭地质博物馆”和“秦岭生物资源陈列馆”,积极将秦岭“亚洲第一长隧”打造

成工程科技旅游产品等。

26.2.5加强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山区和塬区)的保护和整治力度,重视旅游环境(含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的建设和提升。其中包括:旅游法治环境、旅游服务环境、旅游标识及指示系统、旅游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旅游形象系统的建设等。在旅游环境建设中,应规划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还包括步行街区及RBD(休闲购物中心)等。

26.2.6加强对旅游识别系统的全面研究,重视旅游形象设计在长安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注重构造和完善整体形象定位(包括形象口号和旅游标志设计),强化景点的营销功能,以增加其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26.2.7必须认真执行规划管理,认真抓好对《长安区旅游总体规划》的宣传工作,同时应制定加强规划管理的实施细则。 26.3年度行动计划(2008~2011年)

26.3.1 2008年主要任务是编制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相应调整、完善各旅游景区的相关规划,同时,进行部分景区的建设与环境整治工作。包括:关中民俗博物院的建设、翠华山导示系统建设、青华山进山路的修复与景区游道建设、上王村农家乐环境整治、祥峪深度开发道路建设、五台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启动等。

26.3.2 2009年长安区的年度行动计划主要进行区内遗址的保护和道路系统的建设,加强区内旅游网络骨架的建构,并启动部分重点旅游项目与景区建设:

启动昆明池建设项目; 子午栈道的修复;

南五台地区恢复圣寿寺;

温泉度假项目(包括东大、子午等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原有项目的改造); 翠华山、终南山地区地质公园景点建设及旅游道路系统(含旅游步道)建设; 小五台及青华山地区旅游道路系统建设; 潏河湿地公园旅游道路系统建设;

库峪、大峪、天子峪、子午峪、南五台等进山公路改造、提升; 关中民俗博物院后续建设项目。

农家乐提升改造项目(主要是上王村、祥峪等“农家乐”改造项目及新“农家乐”建设项目);

加强长安科技园建设,开展科教旅游。

重新设计长安区形象口号、视觉标识与VI系统。

26.3.3 2010年长安区的年度行动计划主要是完善区内的配套设施进行建设:

昆明池地区景点与环境建设;

子午栈道配套设施建设(含服务设施、基础设施); 南五台地区环境整治及配套建设项目; 光头山旅游公路(16公里)改造项目;

太兴山地区寺庙恢复、景点建设及游览步道建设; 嘉午台地区寺庙恢复、景点建设及登山道路整修;

翠华山、终南山地区配套设施(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小五台及青华山地区环境及配套设施建设(含生态环境建设); 潏河湿地公园配套设施(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各峪道口及景区的生态停车场建设;

开发乡村旅游(含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开发项目);

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后续项目(含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

着力强化网络广告、电视广告、旅游指南及旅游宣传制品等主导促销手段,并将翠华山和南五台进行整体包装、联合宣传、共享市场。

26.3.4 2011年长安区的年度行动计划主要是在进一步深化景区旅游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增强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昆明池地区配套设施(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大坝沟、牛背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翠华山、终南山地区旅游环境整治及生态环境建设; 嘉午台地区环境及配套设施(含服务设施)建设; 太兴山地区配套设施(含服务设施)建设;

小五台及青华山地区环境及配套设施建设(含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落实; 光头山地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含服务设施建设);

潏河湿地公园植被(含水生、湿生植物)保育及生态环境建设; 五台乡镇保护、恢复、建设项目;

其它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建设项目,含:古作坊、长安古乐等。

宗教旅游产品的整合与提升,筹备建设“中国佛教宗祖纪念堂”等。

因势利导并适时地推出一系列旅游营销推广措施。

滈河,发源于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与潏

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在户

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滈河绕西安之南。 \石砭峪”的来历。传说在

很久以前,有康性三兄弟,根据大小分别叫康大、康二、康三,他们热爱着这块美丽的土地,有一年。河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石鳖,兴风作浪,危害当地百姓,三兄弟就发誓要铲除它,保一方平安。首先由康三前往,结果没有能压住石鳖,康二前来帮忙,也未能制服石鳖,最后康大出马,方压住了石鳖,但三人都无法放手,为了让石鳖永世不能动弹,三兄弟也就变成了石头,永世镇压着它。 为纪念康姓三兄弟,本地地名由潏峪改成了石鳖峪,但这个名字不大好听,最后决定取“鳖”的近音字“砭”命名,因此这里就叫做了石砭峪。

汉、唐时期古西安城被八条河所围绕,被形象地称之为“八水绕长安”。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八条河中,目前南边的潏河和滈河应该说是最被人们所淡忘的两条河了。这两条河从古代形成期至今,虽然河道屡屡改变,但一直没有断流过。唐代著名的人工湖昆明池就是汇聚潏河、滈河、沣河诸水而成。滈河是潏河的主要支流,古称福水,也称氵交河、湘子河,全长46.4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