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闺塾》教学反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牡丹亭·闺塾》教学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21b678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牡丹亭·闺塾》教学反思

作者:范慜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6年第07期

[摘 要] 《牡丹亭》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名著。《闺塾》是其重要的一出。作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反思了讲授这篇作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与广大同行商榷探讨。 [关 键 词] 《牡丹亭·闺塾》;文本内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120-02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南开大学出版社王启敏、邱燕、姜宽德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基础课系列《新编大学语文》选编了《牡丹亭》原著中的第七出《闺塾》。通过讲授这篇作品,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教师要有较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戏曲知识

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学习过元杂剧《窦娥冤》,而《牡丹亭》属于明清传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不同的戏曲体裁,它们既有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戏曲文学的个性。教师在讲授《牡丹亭》文本时,应该和学生之前学过的《窦娥冤》相对照,向学生讲清明清传奇和元杂剧在剧本结构、演唱方式、角色分工等方面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体现了古代戏曲无论是从文本的写作,还是表演的方式,越来越成熟的发展趋势。

《牡丹亭》是昆曲的经典代表作。昆曲在2001年全票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大力呼吁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教师在教授《牡丹亭》的时候,如果不涉及昆曲知识,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比较丰富的戏曲知识,可以配合播放视频资料,讲清昆曲的发展史及演唱特点。可以试想一下,婉转清丽的《牡丹亭》曲词如果用高亢激昂的京剧演唱,那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在汤显祖的时期,京剧还没有诞生。而当时一统天下的“国剧”是昆曲。 二、理解汤显祖的“至情”论

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的《牡丹亭》,在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熟读《牡丹亭》的读者都知道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的一段名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牡丹亭》的主题思想,也是汤显祖“至情”论的经典表述。汤显祖在他的作品中有过多次对于“情”的阐述:“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情”贯穿了汤显祖本人的一生,是他人生态度和处世态度最精炼的总结,也是他写作的初衷。他推崇以情写作的先人,“白太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汤显祖集》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