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解析】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233435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8

牡一中2015级高三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道。每题1.5分,共60分。)

1.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 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C.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 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 【答案】B

【解析】A项不选,西周时没有确立皇权专制;由“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可以看出西周的分封制是强调国家的一统的,也就是国家的整体观念,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中的贵族世袭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很大的独立性,天子并没有有效地控制诸侯国。

点睛: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作用,要分周朝统治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认识。(1)初期:稳定了政治秩序,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版图。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后期: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被削弱。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 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 儒学利于规范君臣关系 B. 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 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先秦时人才选拔以才能为主,不看重出身门第,但到了魏晋,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结合所学知识,先秦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而魏晋时期政局稳定,这表明阶层的逐渐固化影响到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官吏的出身问题,并未涉及儒学,无法体现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官吏的出身问题,不能说明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D项,

天下大同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表明先秦存在选贤举能不论出身的做法,但不代表先秦是大同社会,故D项错误。

3. 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A. 秦朝的丞相 B. 西汉的尚书令 C. 北宋的枢密使 D. 明朝的内阁首辅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可知是丞相,位高权重,故A项正确。西汉尚书令与材料“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B。北宋的枢密使负责军事,与材料“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C。明朝内阁首辅的地位,与材料“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 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隋朝运河 元朝运河

A. 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 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 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答案】C

【解析】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宋代后,与隋朝运河开凿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不是隋朝

开凿时间 隋炀帝时 元世祖时 河道走向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呈南北垂直形状 起止点 涿郡—余杭 大都—杭州 和元朝运河开凿的原因,故B项错误;从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直取北京连至杭州,体现出两朝都城的变化,故C项正确;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而不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D项“外向”特征错误,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联系所学即可排除错误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5.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C.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答案】C

【解析】“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说明土地买卖和土地所有权是当时普遍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题干所述现象与税制和自耕小农不断壮大无关,故排除AB;题干所述的土地买卖和所有权变化并没有涉及到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故排除D。

6. 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A. 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 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 C. 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 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设有‘平准署’”体现政府管理商业发展,政府“买贱卖贵”体现“平准署”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而是体现对“平准署”的评价,排除A。古代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于农业,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信息,而是体现对“平准署”的评价,排除D。

7.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一观点可以印证 A. 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 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 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王因为行仁义而称王,偃王则因为行仁义而导致亡国;这说明任意只适合于古代而不适合今天,这传达出的是一种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的观点,联系百家主张可知,这是法家的观点,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大变革;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8.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 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熹平石经”为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故体现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而是强调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排除A。“熹平石经”是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而不是书画艺术,排除B。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排除D。

9.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A. 董仲舒 B. 李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