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乌镇之秀 展江南之桥- 漳州市教育局 - 首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探乌镇之秀 展江南之桥- 漳州市教育局 - 首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2575795f61fb7360b4c65f5

探乌镇之秀 展江南之桥

——关于乌镇的桥文化研究

桐乡二中 徐云霞

乌镇地属太湖流域运河水系,镇区河港密布,溪流如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乌青镇志》记载:乌青当三江五湖之中,众流交汇,镇水发源于天目山之险潭,历苕霅两溪,自含山东流。由西部入镇进中市河。3.5公里长的中市河自南而北贯穿全镇,有如一条游动的青龙。而市河左右两边的浮澜桥港,虹桥港,东市河,西市河,白娘子桥港,胡家坝浜等,则如青龙的腿脚。中市河北端的澜溪塘则是粗壮的龙尾巴。正是这条久藏于此的青龙,给乌镇这水乡古镇注入了取之不尽的灵气增添了耐人咀嚼的韵味。

乌镇河港纵横,桥梁纵多,镇区及附近最多的时有129座桥梁,素有有“百步一桥”之说。

身为乌镇人的我们,对家乡的艺术—桥梁,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这种古老而又新颖的桥;粗糙但又精雕细啄的桥;有青石紫石砌的桥;有花岗垒的桥等。或曲桥平卧,尽显朴实轻盈之态;或石拱如环,花下映衬;更或是廊桥回复,接轩越波。这乌镇的古桥荟萃了众多的桥梁艺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构筑了浓郁的水乡风情,不仅吸引了我们,更吸引了广大旅游爱好者和一般读者的鉴赏江南古桥的艺术,正是基于了继承和弘扬祖国悠久的桥文化。因此,我们小组萌发了研究乌镇古桥的想法,探究其魅力所在,进一步了解它的古老历史,名人文化,桥梁艺术等。

一, 古桥历史渊源

在每一件民间艺术品或建筑背后,往往都少不了有个感人的历史故事,当然,乌镇的桥也不例外。乌镇古桥大多为石桥,其历史久远,造型美观,文化内涵丰富。

1, 北花桥

据民国《乌青镇志》记载,历史较远的古桥当首推位于中市的北花桥。此桥原名为兴德桥,建于宋代,为单孔石拱桥,南宋绍兴年间,桥上曾建有桥亭一座,民弘治间遭毁。1915年市河第一次拓宽时改为木桥,1967年市河再次拓宽时改建为三孔钢梁桥。

(1)

2,太平桥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平桥的来历:乾隆十八年,夏天重建,据当时《地方志》记载,由监生胡应中白银二百有奇独力修复此桥。修桥时胡应中已经笃,桥垂成而殁,同镇惜之,故取名为太平桥。想必是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所以取这名。

3,望仙桥

望仙桥,据说五代时有一异人来桥旁的一酒肆喝酒,那人浓眉大眼,满口胡须,酒沫占污了他的胡须,临走时用手一捋,顺手一甩,将那酒沫洒在墙壁上,酒保发现所洒酒沫之处出了朵朵灵芝,正在迅速长大,大呼奇怪。好事者急忙追寻那位异人,只见其背影,但追到桥上已不知去向,知道遇上仙人,就将此桥改名为望仙桥。

(2)

4,望佛桥

有望仙桥还有一处名曰望佛桥,望佛桥是一座平梁式石桥。据《乌青镇志》记载,望佛桥对密印寺山门,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密印寺为一古寺,位于此桥北面数十米处,因站立桥上可望见密印寺中大佛,故名望佛桥。

据传,此桥本称人寿桥,后来才该名为望佛桥。何以改名?又有段故事。很早以前,

密印寺中有一小和尚得疾病身亡。旧时乌镇民间有个风俗:人死后35天(俗称五七)时,要举行接眚,所谓接眚就是待阳世来的眚神。按例,做五七时死者灵魂得由眚神押解回家看望一次。眚神是个凶神,它来时丧家定要备足酒菜祭请,否则它就要惩罚死者。小和尚死后35天,那眚神照例押解小和尚的灵魂回庙看望。它一到密印寺即向庙中所要酒菜。当家和尚没有理它,那眚神恼羞成怒,便向当家和尚和小和尚扑去。这时,盘坐大殿上的如来佛看不过去,立即挥动佛杖,将眚神击到在地上,它再也不敢索要酒菜了。从此,密印寺附近一带人家,也均废除了五七接眚神的习俗。

人们都说,密印寺中的大佛能施展佛法免灾,谁若诚心拜望一下寺中大佛,就可免祸消灾,将来死后可免受阴世眚神的欺凌。所以旧时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走桥的时候,人们总要到这座桥上走一走,站立桥顶拜望一下密印寺中大佛,以求消灾免祸。后来人们就将此桥称为望佛桥。

(3)

5,通济桥

通济桥亦称西高桥,始建年代不详,可查知的重建年代是明正德年间(1515)以后屡毁屡建,经历了三十九年清康熙四十年(1708)乾隆九年(1744)咸丰年间和同治六年(1867)的五次重建,可谓坎坷不断。要不是有热心人如僧祖心,里人邱雨樵等人的积极募集资金和组织建造,我们只能从镇志上遥想它的风采了,那将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啊。通济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长28.4米,宽3.5米,净跨11.8米,呈东西向,两边各有26石级。

(3)

6,仁济桥

与通济桥直角相交相伴的仁济桥同样不知始建年代,它改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78),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曾重建,咸丰年间与通济桥同遭兵燹,同治年间再次重建。仁济桥长22.6米,宽2.8米,净跨8.5米,呈南北向,两边各有踏步25级,也是拱形结构。它俗名栅桥,是西市河末端的最后一座桥。旧时,桥下水中设有木头栅门,日启夜闭,是乌镇西北水道的第一道关口。

通济桥和仁济桥地处镇郊接合部,一边是民居栉比,一边是翠田绿树,风光十分优美;两桥有都是拱形结构,高大雄伟,站在桥上极目远眺,令人心旷神怡。最为奇特的是,由于两桥一呈南北方向,一呈东西方向,直角相连,所以无论你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井中观月,故称桥里桥之誉,若站在南面河岸观看,两桥半圆形的桥孔倒印水中,虚虚实实,似圆非圆,岸旁老柳婆娑,又有青瓦粼粼,景色煞是迷人。

桥里桥可说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若与周庄的双桥相较,桥里桥更具有一种野性风采,是人文美和田园美的完美交融,堪称桥景一绝。

其他如建于宋绍兴年间的长春桥(八字桥)建于明青嘉靖年间的南新桥,建于明宣德年间的浮澜桥,历史均比较悠久,创建于清代的桥梁就更多了。

二, 古桥风格各异

乌镇古桥类型颇多,风格各异,有简单的石平桥,古朴的石拱桥,精巧的砖石桥等,其中拱型桥居多,石拱桥始创于东汉时期,因拱型桥主要承重构件的外型是弯曲的,故古代称为曲桥。曲拱之行状,有半圆,圆弧,蛋形,马蹄形。乌镇古桥之拱型,以半圆,圆弧居多,远而视之,上如山岗高耸,下似皎月浮水,其造型之美,为人称道。不少桥梁的望柱,栏板上雕有精细的图纹,一些桥的桥顶还建有古色古香的亨阁。乌镇财神湾东侧的逢源双桥,两桥并立,上面建有桥阁,两边设有护栏,可供游人凭栏观赏水上风景。古石桥的风格,还体现在桥洞两旁的桥联上。这些桥联对仗工整,雕刻精细,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 (一),特色古桥

(4)

1,逢源双桥

进乌镇古桥区大门,过竹林,越花径,穿曲廊,便踏上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逢源双桥。A此桥位于乌镇东大街财神湾,跨东市河,南北走向,过去名叫王家埭桥,文革期间一度改名为工农桥,前几年当地政府结合进行古镇区保护和修缮,改建为逢源双桥。B逢源双桥为梁式桥,三孔,全由长条石铺成,两桥仅仅相挨,上面搭有花格窗隔开,过往行人可各走一边透过花洞,可望见桥另一边的人和景色。且有男左女右的走桥之说,更有左走财运右走官运之说,但这说法来历已无考证。桥下面设有木栏栅,每到晚上便于关闭,不让舟船通行,以保持古镇区的宁静。桥两边砌有栏石,供游人休憩观景。

逢源双桥与西塘的送子来凤桥十分相似。送子来凤桥故称晴雨桥,也谐音为情侣桥。正中有花墙相隔,但不同的是送子来凤桥一边为阶梯桥,一边为平桥。这原因与古时女子素有裹小脚的习惯有关,女子便走阶梯桥,男子则走平桥。桥顶盖有两落水廊棚,朱柱,红檐,黛瓦,远望就像是一条弄,又或是屋顶。而乌镇的逢源双桥则不一样,顶也有落水廊棚,朱柱,但来的高,透明度好,一样可以遮阳避雨,不失乌镇简易而又不寻常的风格,远望就像浮于水上,轻盈飘逸,这便是乌镇逢源双桥与众不同的特点。

(5)

2,挹绣桥

又如乌镇的挹绣桥,在永安桥西面不远处,有条小河与东市河相交着,在相交的北河口,躺卧着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名叫挹绣桥。该桥因附近原有一座观音庙故称观音桥。又因为乌镇西大街有西观音桥,别称东观音桥。A登上此桥,只见桥顶上有四柱,每只柱子上都刻有一头狮子,神态各异,惟妙惟悄。狮子古称狻猊,又叫白泽。在汗代时,当作进贡之物通过当时的安息(今伊朗)等国。狮子十分凶猛,《穆天子传》称它日走五百里,食虎豹。且吼声似雷,被世人誉为百兽之王,成人们崇拜的对象,同时也当作威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的化身,到了明代,人们更是将狮子与龙附会在一起,于是在帝王将相的宫殿,府衙,宅第的门前总要陈列一对石狮子或铜狮子,以显示主人的尊贵,同时也作为吉祥之物,与龙,凤,天马,海马等物一起出现在房屋的檐角借以驱妖避邪,消灾避祸,在桥上刻石狮子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B细观挹绣桥上的四只石狮子,左右对称,组成两对狮子,每对居左的雄狮,右前足踏一个鞠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着权力;居右的是雌狮子,左前足塔着一只小狮子,俗称太狮少狮,象征着嗣昌盛。

3,官人桥

与挹绣桥不同却又有所相似的便是乌镇官人桥。官人桥为拱形单孔,长9.5米,宽2.7米,净跨度4.6米,桥顶砌有靠背式的栏石。以前,官人桥北堍有观音堂,桥也称观音桥,因镇东另有观音桥(挹绣桥),故冠以西字以别之。故与挹绣桥相似。在河岸上,举目官人桥,只见桥两堍古树参天。整座桥被笼罩在绿荫里,桥石斑驳,石缝里伸出许多树林藤蔓,更添其些许苍翠。

(6)

4,环洞桥

环洞桥的石块大小,宽厚和弧度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据说当年用的是笨办法,即在平地上依照环洞的实际大小,高低画成环形,再分划成若干块,砸就按各块的大小打凿成所需的石块。分块凿成之后,先在平地上拼接无误之后,才在河中已搭好的引架中按次序从两侧一块块地垒筑上去。最紧要的是那块合龙的龙门石,河龙时嵌进龙门石,结合成整体,

凭借合力就其因如磐了。

(7)

5,应家桥

应家桥,坐落在东市河与车溪交界口,拱形单孔,南北走向,原名常丰桥,又名应家桥。此桥在乌镇东栅众多小桥中算是高大的,北面石阶有19级,而南面却有17级,家上桥顶四根石柱上雕有两对狮子和系石上凿着“龙首”,使其显得更为威武。 (二),特色建筑

过去筑帮岸,筑桥墩和立桥柱的基础是用丈把长的木料插入河底,作为桩木,得视上面负荷量设计桩木的多少。桥墩负重大,用一根挨着一根的桩木夯实,谓之排桩。桩木在河第不易腐朽,所以能保持久远。造桥用的石料是花岗岩,也是为了能耐久不易磨损。

板桥的建造就比较容易,无非在排桩上垒石为墩,竖石为柱,架上石梁就可。可是当年还无起重设备,但是也有办法:先是架起相应结实的木梁,再利用木梁放上滚木,将桥梁石慢慢移向对面的石墩或石柱。桥的墩面和石柱顶上横着一块条石,两头伸出两尺光景,称桥耳朵,桥联就镌刻在桥耳朵下的石柱上,几根木梁的两头就架在桥耳朵内,桥筑就后,也不取下木梁,任凭他霉朽,断列,只留下桥耳朵中的几个凹坑。

此外,乌镇民间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古代某处建造环洞石桥石,有一天来了个石匠,乖僻古怪,很少言语,每天一人在远处打凿一块石头。当年造桥铺路是善事,凡是参加早桥的工匠都不大计较报酬。石匠师傅论资格不是凭工龄,而是凭桥龄,即一生中参加修造过多少石桥。岩石石匠来者不拒,照样供饭发工钱。那个古怪的石匠打凿好那块石头后,不辞而别。人们即不知起2所来,也不知其所往,反正大家都在忙碌也无人计较他。不久,当石环洞合龙时,麻烦来了,预凿的那块龙门石却横竖嵌不进去,无法密缝,另凿了几块仍然无济于事,闹了多天,真是急坏了作头和石匠们。忽然有一位小石匠提议何不拿那个古怪石匠凿的那块来式式。果然一拍即合,丝丝入扣,严密无缝。惊喜的石匠们目瞪口呆,一位老石匠双手合十,高呼道:我等有眼无珠遇上鲁班先生了!古代鲁班是民间传颂的能工巧匠。这个传说无非是说说那块龙门石的重要和难凿而已。

三, 古桥文化流长

1, 桥名文化

桥的取名也有些规律可寻,有冀求长治久安的如南昌,福昌,登瀛,兴德,众睦,普

(8)

宁,普安,太平,通安,永安,众安,安利,永平,永兴,广安,永隆等;有希冀利民济世的如善利,普济,通安,仁济,普利,通利等;有因地取名的如二井,治坊,席行,菜市,买鱼,挹绣等;也有应掌故命名的如望仙桥。

乌镇古桥的名称多变,往往一桥多名,从中反映了当地当时的民俗愿望和现实情况。如官人桥,因北堍有观音堂又在西栅,故称西观音桥,而挹绣桥因在东栅,遂又称东观音桥,仁寿桥北堍直对密印寺山门,站在桥上可望见前厅的弥勒佛,故又被唤作望佛桥,反映出民间对佛教的认同和熟稔。更多的则以现实功能而冠以他名,翠波桥所在地大概曾是蔬菜交易集中地,所以人们索性叫菜埠桥了,坊桥又称水营桥,则因旁边的蔡氏祠堂曾驻扎过水警队的缘故;咸宁桥南堍曾有冶坊,因此就有了冶坊桥的别名。以建造者的名字命名的只有浮澜桥。

2,桥联文化

乌镇素来文化发达,读书人多的缘故,古桥往往刻有桥联,而且两面都有。桥联虽在江南其他古镇的桥上也有,但如此完整且集中的,当数乌镇。桥联内容涉及风光,地理,

民俗,经济等多方面,有表明地理位置和风光的。

(1)有描述风光的,如通济桥的: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

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朝南); 通霅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

北望燕京,是桥人至三千里 (朝北)。

(2)有祈望繁荣平安的,如福兴桥的:东迤北汇源泉远,

西导南回利泽长(朝东);

又如浮澜桥的:地接青龙云集成万家井邑,

波迎白马星驰来百业舟航(朝西)

(3)有喧染心里感情的如翠波桥的:一渠翠染诗人袖,

终古波清客子心(朝西) 甫土花香屐去,

寺前塔影送船来(朝东)。

(4)有描绘乡野景色的,如荐馨桥的:水隔一溪依依人影,

塘开山里济济行渠(朝南); 碧水半湾流野渡,

翠波一曲抱祠塘(朝北)。

桥联文化传成了历史的岁月,留给我们历史的尘埃。

水是江南的魂,桥是江南的神,人是江南的情。小桥,流水,人家,创造了整个乌镇。然而桥作为举足轻重的“肋骨”,从古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有人说,古桥不是静的,却是活的历史,是当年唯一见证。所以要了解乌镇,要感受乌镇,不能不走一走乌镇的古桥,在慢慢地导访中,你会有走入过去岁月的感觉,仿佛乌镇的过去正与你迎面微笑。 查阅资料:

《乌镇掌故》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3年版本 《江南六镇古桥》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2004年版本 《乌镇地方志》 浙江省桐乡市文化馆编 《茅盾故乡的传说》浙江省桐乡市文化馆编 网址: www.乌镇.com

http://www.cnbridge.net/forum/index.jsp http://www.cnbridge.net/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5/10/11/342@733370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