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 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 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2a2faa0284ac850ad024262

?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 ? ? ?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功能 ? 2、社会协调功能 ?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 ? 2、解释与规定

? 3、社会化功能 ? 4、提供娱乐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

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 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

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 便士报产生的意义

? (思考:报纸成为大众报刊的分期问题) ?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 ?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合理、理性舆论的形成,公众,“印刷意

味着民主”;

? 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的忧虑态度。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功能,日本清水几

太郎,格林的《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电视人。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17

? (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 (二)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 1、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着四个要素

? 一是客观环境本身; ? 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

? 三是人的行为;

? 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 在这里,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上的,这是常识。

(二)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 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

境。

? 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

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 简单地说,信息环境即媒介所营造出来的环境。

? 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

? 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

符号; ? 信息符号构成的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

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 ? 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

流。 ? 传统社会的“一次环境”与大众传媒时代的“二次环境”。 (二)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 大众传播形成信息环境的优势:

? 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

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 这种优势,还与它所传达的信息的特性密切相关。大众传播的信息的具有公开性、

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的特点。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 李普曼: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

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

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 藤竹晓: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

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

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带来的相关问题: ? 1、认知偏差 ? 2、行动偏差

18

? 如何克服这一问题:

? 1、媒体:平衡、客观的展现 ? 2、教育:媒介素养

? 3、个人:审慎、客观、辩证的接受心理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制度

? 本章(节、单元)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 (2)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 (3)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 ? ? ?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5)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本章(节、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 (2)教学难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 ?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 二、群体利益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

传播体制,制订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主要包括: ?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 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主要有:

? 1、以强大的资本作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

行垄断。 ?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 1、个人的信息反馈。

?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 3、诉诸于法律手段。

?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9

? 一、极权主义理论 ? ? ? ?

二、自由主义理论 三、社会责任理论 四、民主参与理论

五、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六、发展理论 一、极权主义理论

? 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

? 背景: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技术发展后不久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气候下产生的。 ? 内容: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报刊必须绝对服从权

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 近代极权主义传播制度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崩溃,但在现代史上出现过死灰复燃。

二、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核心观点: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 主要原则: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除人身攻击以

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

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 真理和谬误的传播为何要同样得到保证:

? 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为了接近真理,惟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

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 自由理论的不足:

? 1、以抽象和模糊的“人性”、“理性”为出发点,在理论上不确定;

? 2、大众媒介作为企业,并不能完全担负起进行客观、公正报道的责任,大众媒介

的自由损害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 ? 3、垄断的发展使“观点的自由市场”成为一句空话。 三、社会责任理论

? 核心观点: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

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 背景: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

? 内容: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

定的责任和义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 社会责任理论的“修正”“改良”性质:

? 美国学者佩特森认为,无论在前者还是后者的规范中,媒介所承担的任务都是不变

的。即:通过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信息、讨论或辩论来服务于政治制度;启发和提高公众的自我决策意识;对政府进行监督,维护社会成员个人的利益;主要通过广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