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与反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与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2cfab1908a1284ac85043f3

“算”“用” 融 合 显 实 效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小学 王卫华

(信箱:whwang69@126.com 电话:13477855898)

【教材简析】

“乘加和乘减式题”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一”中第二小节内容之一,编排在4的乘法口诀之后,意在让学生通过形如4×3+4的题目,看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一个“小熊掰玉米”的情境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道明乘加和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练习十第4、5、6题。 二、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初步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正确地计算。

2、经历讨论、交流,发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算一算

3×2= 5×4= 3×4= 4×4= 3×5= 5×2= 2×4= 4×3= 1×2= 5×3=

2、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改写出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 + 3 + 3 + 3 = 5 + 5 + 5 = 7 + 7 + 7 = 4 + 4 + 4 + 3 = 8 + 8 + 8 +8–2 =

【设计意图:以旧导新、新渗于旧,既巩固旧知,又对新知埋下伏笔,尤其“4 + 4 + 4 + 3 = 8 + 8 + 8 +8–2 = ”提前介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更快孕育新知。】 (二)新课学习

1、 动态出示例5,引导学生观察。

春天,勤劳的小熊种下了一些玉米,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 出示图1: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①这四株玉米树结的玉米个数相同吗?②分别有几个玉米?③一共有多少个玉米?④该怎

一共有几个

样列式计算呢?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 + 3 + 3 + 3 = 12(个); 3 × 4 = 12(个)。

(2)出示图2:仔细观察,这幅图与前一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发

现:①小熊掰下一个玉米,还有几株玉米树上玉米个数相同?每株有多少个玉米?②有

还剩几

一株玉米树的玉米个数不相同?有几个玉米呢? ③再看看小精灵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④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设计意图:图1与图2的新旧联系,由浅入深,有序过渡,分散难点,提高实效。】

2、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试一试:请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好吗? 方式一:自己独立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 方式二:同位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想办法,试一试。 (老师巡视学生做的情况,及时发现信息)

(2) 展示学生的解法: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

预设出现的算式情况:①3+3+3+2 ②3×3+2 ③3×4-1 ④4×3-1

(3)全班交流: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逐一说出每种算式的理由,重点突出②③的理解并相机揭示 “乘加”,“乘减”。

3、体会算理,合理计算。

(1)先计算①式3+3+3+2=11(个)。

(2)根据①式确定②③④式的计算结果“11(个)”。

(3)思考:像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同学们觉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落实“乘加、乘减”的模型构建;在利用旧知确定“乘加、乘减”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猜想、验证、掌握“乘加、乘减”算法算理并正确计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当堂检测

1、第56页做一做1(独立练习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还可以怎样填?) 2、第56页做一做2(独立练习后说说1、3题怎么算?还可以怎样想?) (四)解决问题

第58页练习十一的4—6题(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五)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乘加乘减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在独立练习和“说一说”中促使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抓住“4×3+4=”和“4×4-4=”帮助学生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课后反思】

学生是一汪灵动的清泉,只要老师适时扔进几颗小石子,就会有无数个跳动的音符,凑响串串鲜活的旋律,构建一篇优美的乐章。

一、新旧联系,遵循认知规律。

学生的认知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本节课复习部分的第2题和新课学习的第一个观察环节,尤其新课学习的第一个观察环节,很好利用了这个规律,通过两幅微妙变化的小熊掰玉米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它们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差异,自然流畅地从“乘法”(几个相同加数和

的简便运算)过渡到“乘加或乘减”形态(比几个几多几或比几个几少几),这样,让学生的思维不会建立于“空中楼阁”而是“思之有物”,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算用结合,凸显数学本质。

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符合数学新课程理念,是计算和解决问题教学行之有效的重要策略。本节课教学,让“算”和“用”相互作用,落实“算法”和“算理”、提升“思维品质”。本节课自主探究展示学生解法时,老师课前预设的理想算式:①3+3+3+2 ②3×3+2 ③3×4-1 ④4×3-1 ,而课堂实际生成上述算式以外,还有⑤3×2+2 ⑥3+3+3+3-1 ⑦3×2+2+3。老师有序组织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分析正误、比较异同,发现“⑤3×2+2”少算了一株3个玉米,于是该学生马上加3变成“⑦3×2+2+3”让其变得正确,但老师紧紧揪住不放,再一次让学生把⑦3×2+2+3 ①3+3+3+2 ②3×3+2 进行沟通,体会到②3×3+2更为简便 。再通过⑥3+3+3+3-1 ③3×4-1 ④4×3-1的沟通,学生清晰认识到“比3个3多2”和“比4个3少1”,从而理清②3×3+2 ③3×4-1 ④4×3-1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如:先算3个3(3×3=9)再算多的2(9+2=11)。这一环节充分以“用”促“算”,实现算法多样化与科学优化的和谐统一,实现直观浅层模仿到理性建立模型的自然过渡,实现思维零碎散点状态到思维线形有序状态的有序提升。

三、“独立”“合作”,实现思维飞跃。

“独立”与“合作”是数学学习常用的有效方式,用得适当、用得科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多采用“独立”方式,尤其是计算,更需要“独立”训练,才能明确 “算理”“算法”,才能实现“正确”“熟练”的目标。当然“独立”并不是行之有效的唯一方式,当学生“独立”的力量不够或遇到“疑惑”“困难”时,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方式,让思考相互补充、促进、碰撞,会让“模糊”变得“清晰”,会让“孤立无援”变得“精诚团结”等,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上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