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实践与探究- 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 http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实践与探究- 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 http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2fac7d46529647d2628524a

“我与二期课改同行”征文

刘 燕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着重对全体学生强调: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从数学的角度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时区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会从中提出问题,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阶段目标》中的“过程能力与方法中指出”: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积累数感。能从日常生活与周围环境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猜测、探索,通过运算或推理求得答案,加以检验;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用所学的数与量表示生活情境中的事物;会综合应用所

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32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有合作学习与数学交流的愿望,并能使用所学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这正是小学数学二期课改的理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需要。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学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根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数感是一种数学地思考。数感,包括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这对每个人是

普通学报 第46期

至关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学会数学的思考。美国学者Grouws认为,学会数学的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他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的有意识的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很重要的,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 在数概念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的过程,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33

1、提取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数。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如在教学认识数的知识时,我先让小朋友们观察我们所在的教室中有哪些数,他们会说:“有1台电脑,1面国旗,1只讲台,1只书橱,1个脸盆,1个老师,1个投影仪,;2块大黑板,2只电风扇,2只开关,2扇门;3只喇叭,3把拖把,3块小黑板,3个大字;4面大窗,4把扫帚,4盆花;5盏日光灯,国旗上的5颗五角星;6块窗帘布等等。”由此他们马上能联想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1块橡皮,2把尺,5支铅笔等等;家里有1台电脑,1只餐桌,6把椅子,2台电视机,3张床,4间房间等等。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但数学知识到底是如何运

“我与二期课改同行”征文

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呢?显然,这是不可能完全从课本中得到的,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如教室的玻璃破了,让学生讨论怎么在窗框上量尺寸:(1)、量出的长度应比玻璃所嵌套的外框的尺寸稍大一些还是稍小一些?(2)、精确到什么单位比较恰当?而在给教室铺地板砖时,购买的地板砖面积应比教室面积稍多一些好还是稍少一些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如何运用计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事实上,许多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生动、有趣的“原型”。从这些“原型”出发体验、理解数学规律,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平时我还建议学生可以单独或随家长一道走亲访友,可以一家三口或结伴外出旅游,可以到书店里走一走??即使在双休日的各科兴趣学习班上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在

34

这些社会活动和交流当中,如果留心的话,也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如走亲访友中的购买礼品问题,外出旅游中的行程规划问题,走路(或骑车)中的行程问题,家里住房面积的大小、家里的玩具内容、家中的经济收入情况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自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增强他们的数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2、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用数交流。

给以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

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我上《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让学生从家中拿来每月的‘电信帐单’,在课堂上交流“每月的超次

费是多少?”,“每月算出超打电话多

普通学报 第46期

少次?”,“每月缴电话费是如何算的?”,“怎样来节约?”同学们对这样的交流是很感兴趣的,在活动中增加了数感。《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搜集“上海市2004年5月11日至5月19日的气温变化情况”,他们不仅作出了统计表还绘制了一张张‘折线统计图’,并交流了气温变化的情况。一部分同学还统计了“2004年5月10日至5月15日下午4:00—4;30这一时间段里经过普通小学校门口的车流量的调查统计”,从中得出了“自行车比机动车多”的结论。学生把具体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了,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了,体现了学生用数的意识,并在交流中培养了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特别是在新授过后,良好的数感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比如在学了 1—10 的认识后有一道

35

练习题“3<□<□<□” ,我让学生思考讨论 □ 里该填几,为什么?当学生在填出一种答案后,马上有很多学生举手,纷纷发言说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情绪高昂、思路开阔,轻轻松松地在不同答案中不仅掌握了 1—10 的数序,也使自己的数感得到充分的发挥。

3、设计多种方式增加数学趣味性。

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的生活中需要游戏、趣味,在数学课堂中若能增加趣味,那么他们会学得更开心,更加喜欢数学,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利用数阅时间,午阅时间向学生介绍数学科学家的小故事,如“高斯、祖冲之、苏步青、华罗庚等”的故事,又如古代人们记数算数的方法。

在认识人民币后,我们开展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