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排水专项规划汇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郎溪县排水专项规划汇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2fb804276a20029bc642d0f

安徽省郎溪县排水专项规划(2007-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一、《郎溪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一章 郎溪县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郎溪是皖南东部的边陲县,地形南窄北宽,南北长约54km,东西宽约37km,状似犁铧。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48′45\至31°18′27\,东经118°58′48\至119°22′12\。东以白茅岭、亭子山与广德县为界,西以南漪湖与宣州区相连,南以鸭山岭与宣州区为邻,西北以胥河与江苏省高淳县毗连,东北以伍牙山与江苏省溧阳市相接。东至上海297 km,至无锡167 km,至常州146 km,南至杭州226 km,西至宣城58 km,至芜湖130 km,西北至合肥268 km,北至南京130 km。 (二)行政区划

2004年郎溪县域共辖 8个镇,4个乡。八个镇分别为建平镇、十字镇、南丰镇、梅渚镇、涛城镇、毕桥镇、东夏镇和新发镇。四个乡分别为凌笪乡、姚村乡、飞里乡和幸福乡。 (三)历史沿革

郎溪县古为桐内地,春秋属吴,后属楚。汉时为故鄣县地,属丹阳郡。南梁置石封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名绥安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属广德县。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始置建平县。隶属广德军,后属广德府、广德州至清。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废广德州,广德、建平不相统属,各自为县。1914年改称“郎溪县”,据明嘉靖《建平县志》载:“郎,居民之姓也”其地本广德之郎步镇,又名“郎川”,“县台之前,一溪襟带,上接桐水,下通湖阳,左浮塘,右赤山,镇岗拱于前,清润枕于后、故以郎溪名之”。 (四)自然条件与资源 1、地形地貌

郎川河自东而西横贯县境,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西北低,岗峦起伏,河流交错,形成以丘陵为主的地形。县城地处老郎川河下游北岸,海拔高程10-14m,

属冲击平原。东南部地势高爽,西北为低洼农田,沟塘密布。县城南有新、老郎川河,

上接广德桐内河和无量溪河,流经县城入南漪湖至水阳江。 2、气象

郎溪县城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9℃,年平均降水量1143.2mm,年日照时数2107小时,年平均风速2.9m/s,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风。 3、水文

郎溪县的地表水多属两大水系,即郎溪盆地内的水阳江水系、盆地外的太湖水系,总属长江水系。盆地内各河流,均汇入南漪湖,然后泄注水阳江、青弋江入长江,较大的河流有郎川河、飞鲤河、长溪河、袁村溪,这些河各成小水系,入注南漪湖。太湖水系流域面积约70 km2,均属北流的短小沟渠,分别流入胥河与梅渚河,然后汇南河入太湖,为较典型的羽状水系。主要河流有梅渚河和胥河。县境内的主要湖泊有宣州、郎溪两县共管的南漪湖,在郎溪县境内约70 km2。另有荡南湖、浮湖等。

地下水分布情况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一为郎川河中下游地带,含水岩性为粉细纱、中细砂、含砾中粗砂和砂砾石层,上覆分布稳定的亚粘土层,水位埋深1-3m,均小于5m,普遍具有承压性。含水层的粒度从中游至下游,由河床向两侧及由下而上均具有由粗变细的分选性,富水程度好,单孔出水量在10-30 t/h,是县境地下水比较富集的地带。二为红色岗地地带,分布于县境内北部中桥、下湖以及南部十字铺、毕桥等地。含水岩组是中、新生界的一套红色内陆河湖相沉积。红层地下水的富存条件及富水性,严格受岩性、构造、地貌等自然因素的控制,县境红层地区的地下水一般表现为贫乏,单孔出水量仅3-10t/h不等,需靠引水灌溉。三为低山丘陵地带,主要分布于东部及南部与广德县和宣州市相接部位。地下水的富水程度差,属于水量贫乏的网状裂隙水,水量小于10t/d。 4、工程地质

郎溪县的大地构造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陷褶断带的东北端。受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影响,境内形成了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的褶皱和断裂。郎川河断裂是郎溪县的重要地质界线,其南为背斜上升区,其北为向斜下降区,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其北部和东北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将郎溪县城划为基本烈度6度区。 5、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安徽省郎溪县排水专项规划(2007-2020) 基础资料汇编 郎溪县已发现多种金属矿物,铁矿全县贮藏量较大者有:铜官山、乌龟山、牛尾巴山、兔子山4个矿区,总贮量约为350万吨、含铁量39-57%。锰矿矿石储量约1200吨,主要分布在姚村乡姚家塔申子山的萤石矿中。石灰岩地质总储量约26亿吨。萤石地质储量1300万吨。 (2)水资源

地表径流由于降水年内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年际变化也非常大。县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深450-600mm,年径流有5亿m3。另外郎川河每年过境水量亦有9亿m3。目前全县有中小型水库50座,蓄水量5400万m3,沟塘1.7万处,蓄水量9800万m3,总计蓄水量1.5亿m3。县内地下水资源贫乏,尤其是丘陵红层地区,地表缺拦蓄设施,地下无地下水开采灌溉,向来是易旱地区。 (3)土地资源

全县总面积1104.8 km2,约占安徽省总面积的0.79%。郎溪县所属总土地面积有153.78万亩。其中,耕地37.26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4.23%;林地41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6.66%(其中有林地为25.67万亩);水面22.6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4.7%;居民及工矿用地10.09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6.56%;交通道路用地5.54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3.61%;园地2.1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36%。全县未利用土地有35.19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2.88%。按人口平均计算,人均耕地1.47亩,林地1.62亩,水面0.82亩。县境内另有安徽省十字铺茶场、宣郎广茶叶公司、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和江苏省社渚农场的一部分,占地共119550亩。 (4)生物资源

生物种类繁多。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既利于植物的滋生,又利于动物的繁殖。县内年产木材量约在2200 m3左右,总积蓄量约为28万m3

第二章 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一、城区现状用地分析 (一)概况

现状郎溪县城区人口4.54万,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3km2,人均建设用地为71.59m2。现状城区大部分位于新郎川河以北,214省道以西。各项用地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1 现状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m2) 比例(%) 人均(m2/人) R 居住用地 139.4 42.90% 30.70 C 公共设施用地 57.2 17.60% 12.60 C1行政办公用地 13.8 4.25% 3.04 C2商业金融用地 23.2 7.14% 5.11 其中 C3文化娱乐用地 1.5 0.46% 0.33 C5医疗卫生 5.0 1.55% 1.10 C6教育科研用地 13.7 4.21% 3.02 M 工业用地 67.5 20.77% 14.87 M1一类工业 1.8 0.57% 0.40 M2二类工业 59.9 18.42% 13.19 其中 M3三类工业 5.8 1.79% 1.28 W 仓储用地 6.5 1.99% 1.43 T 对外交通 8.2 2.54% 1.81 S 道路广场用地 40.9 12.59% 9.01 S1道路用地 38.7 11.91% 8.52 其中 S2广场 2.2 0.68% 0.48 U市政公用设施 3.5 1.08% 0.77 G 绿地 1.7 0.53% 0.37 合计 325.0 100.00% 71.59

(二)存在问题 1、用地功能布局混乱

城区内部尤其是老城区内,各种用地相互混杂在一起,沿街公共建筑性质多样,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而街坊内部的居住用地则布局相对混乱,居住环境较差。 2、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缺乏相互衔接

随着城区的发展,城市的中心逐渐北移,新区建设速度较快。而老城区除了城市中心的功能逐渐衰退以外,环境质量,用地布局,以及功能的调整等都没有得到改善,城市新区与旧区差距较大,缺乏良好的衔接。

安徽省郎溪县排水专项规划(2007-2020) 基础资料汇编 3、城市中心不显著

郎溪县城没有形成高水平的中心区,城市缺乏明显而有特色的公共中心区,大众化的市民广场和集散场所也非常有限。商业设施仍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布局较为凌乱和分散。

4、城区内公共绿地缺乏

城区范围内缺乏公共绿地,绿化率较低,尤其旧城区内公共绿地严重缺乏,城市环境较差。郎溪县城现有绿化主题不突出,缺乏全市绿化体系的统一布局,景观风貌较差。

二、城区发展方向分析

城市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城市用地的选择不但要考虑近期建设的需要,更要注意长远的利益。在近期内,城市发展规模有限,城市主要的发展方向可能并没有明显的标志。而从城市发展的长远结果来看,必须从城市整体发展的利益出发进行考虑,必须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必须考虑城市永续发展的目的。因此,选择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是对基于整个城市未来命运的把握和设想的基础上的。 (一)选择发展方向的原则

1、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2、考虑城市近期发展和长远利益的结合,城市发展方向要利于启动和形成规模,并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

3、有利于郎溪和合肥、芜湖、宣城、长三角各城市的联系,交通走廊畅通,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良好。

4、经济发展是基础,新的产业的兴起拉动城市的扩展,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要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园区的形成。 (二)城市发展方向确定

在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发展方向主要是向北发展,同时重点发展南山工业区,远期向东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中,由于南山工业区距离县城中心城区有新、老郎川河相隔,城市基础设施难以完善,且地形起伏,投入较高,难以体现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六年的时间里,南山片区基本维持97年现状,没有取得较大发展。因此在2003年的总体规划调整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指出近期主要向东、向北发展,远期向北发展为主。

本次规划首先对郎溪县用地进行分析,从得出的用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洪水淹没是影响用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划定了Ⅰ类用地、Ⅱ类用地、Ⅲ类用地,其中东、北面主要为Ⅰ类用地和Ⅱ类用地,Ⅲ类用地主要分布在县城的西面和南面,因此城市发展方向应该考虑向东和北发展;其次考察历年城市用地的拓展方向,可以看出都是以石佛山路为轴向东北扩展;最后在前几轮规划制定的城市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综合郎溪县城现状和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了未来的城市用地发展主要 “东拓、北展”:

(1) “东拓”:根据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现状县城东部至五塘湖防洪堤为II类用地,用地条件较好,有存量土地,即将建设的扬(州)绩(溪)高速公路经过县城并且道口在县城的东面,向东发展应该作为城市今后拓展的主要方向。

(2) “北展”:根据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现状县城北部为II类用地,用地条件较好。同时郎溪经济开发区位于城区的北侧,县城向北发展有利于老城区和开发区的紧密联系。因此,本次规划北部地区应成为城市延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三、城区布局形态结构

本次规划将根据郎溪现有的城市格局,以交通干线和自然水系为分界线,重点建设城北新区和城东产业园区,形成“两心两轴四片区”的城市结构形态。

“两心”:吉原路和石佛山路的交叉处。县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具有行政、商业服务综合功能的新城市发展核。在此布置行政、商业、文化娱乐等用地,使之成为城市拓展的新空间。新建路、经村路、中港路一带为旧城商业中心,以商业、生活服务功能为主。

“两轴”:

吉原路作为城市向东发展的主要轴线,是集景观、商业服务、行政等功能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主轴线。该轴线推进城市空间序列的逐步展开,紧密联系城区各个功能片区。

同时将石佛山路作为城市发展的次轴,是联系老城区和旧城区的南北向的副轴线。

“四片区”:由吉原路分隔的南面老城区和北面新城区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其间通过绿廊分隔形成四个片区,分别为老城区,西南居住片区、新城区和城东产业园。

四、城区用地总体布局

新的城市中心采用集中布局兼带轴向延展的结构方式,与绿化轴良好结合,集中商业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广场、行政中心等,成为体现城市现代风貌的主体。它为

安徽省郎溪县排水专项规划(2007-2020) 基础资料汇编 居住区和产业区所包围,能便利地服务于其他各功能区。

吉原路发展轴直接向东连上未来高速路,是承载城市踏上高速发展之路的主要载体,也是和城市新中心一起实现城市现代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石佛山路发展轴作为南北发展轴,联系十字镇和郎溪经济开发区,是传承既有经济基础的另一条重要轴线。

生活区环绕新、老中心区布局,通过城内水系相联系,构成“水绕城,水连城”的富有水乡特色的步行景观系统,展现城市自然、和谐的风貌。

新的产业区位于城市的东北角,依托于现有的基础,既与生活区相分离,又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郎溪县的道路交通网由“一横一纵一环” 主干道网络构成了城市田字型的道路骨架。主干道间隔一般为800-1200m。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分离,间隔密度均匀。

(一)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由城南老城片区、城西片、城北片和城东片(含中部居住区)组成。城南老城区以旧城改造形成的中密度居住片区为主,充分利用朗川河景观资源及便利的老城商业服务中心区位。城西片结合水上公园等水系绿地景观,重点发展中低密度的中高档居住片区,并在水上公园东侧形成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高档居住组团。城北片结合工业区建设发展大规模的中等密度居住区。城东片的新城中部重点发展高层数的中高档居住片区,东部发展密度适中,环境良好的新住宅区。

规划保留控制目前城区中小学周边的用地,便于学校将来的发展。特别是郎溪中学西、北面,实验小学东侧,建平中学周边用地。幼托、中小学用地整体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均匀分布。在新城区规划一座中学和一座小学,位于涛峰路东边。 (二)工业和仓储用地

规划在石佛山路以东,钟桥河路以北集中发展县城无污染的轻型加工产业园区,位于新城中心东北侧的原铜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企业应在规划期内,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迁移到朗溪经济开发区,部分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的企业可置换到规划的工业片区中。

大力发展县城主城区以北6km处的郎溪经济开发区,作为规划期内主要发展的产业组团,以加工工业为主导,鼓励引进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

郎溪县原有仓储用地主要为粮食储备和商业流通储运功能,并处于萎缩状态。为适应县城产业发展要求,规划在县城东部、吉原路以北新发展两块物流、仓储用地。

郎溪县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号 名称 面积人均用地面积 (hm2) 比例(%) (m2/人) R 居住用地 329.36 41.80% 36.60 其 R1 一类居住用地 64.61 8.20% 7.18 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264.75 33.60% 29.42 C 公共设施用地 159.27 20.22% 17.70 其 C1 行政办公用地 26.51 3.36% 2.95 中 C2 商业金融用地 85.83 10.89% 9.54 C3 文化娱乐用地 7.1 0.90% 0.79 C4 体育设施用地 16.81 2.13% 1.87 C5 医疗卫生用地 12.67 1.61% 1.41 C6 教育科研用地 10.35 1.31% 1.15 M 工业用地 78.32 9.94% 8.70 W 仓储用地 20.18 2.56% 2.24 T 对外交通用地 5.14 0.65% 0.57 S 道路广场用地 118.24 15.01% 13.14 其 S1 道路用地 107.36 13.63% 11.93 中 S2 广场用地 4.07 0.52% 0.45 S3 社会停车场用地 6.81 0.86% 0.76 U 市政设施用地 7.51 0.95% 0.83 G 绿化用地 69.85 8.87% 7.76 其 G1 公共绿地 62.48 7.93% 6.94 中 G2 生产防护绿地 7.37 0.94% 0.82 合计 787.87 100.00% 87.54 经济开发区 212.48 - - 城市建设用地 1000.35 - 100.04 E 水域 56.47 - - 生态绿地 37.36 - - 发展备用地 227.83 - - 总用地面积 1322.01 - - 第三章 城市给水排水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一)现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