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课程-环境地球化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硕士研究生课程-环境地球化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33014a95fbfc77da369b148

内 蒙 古 大 学

存在。金属状态的Hg无毒,有机Hg、蒸汽状态Hg具有脂溶性,会在人体的某些部位造成疾病,无机HgCl毒性小、HgCl2毒性大,甲基汞(形成于还原环境)、乙基汞、丙基汞具有毒性,醋酸汞毒性小。汞的地球化学演化和其在环境中的背景值分别见图 1 和表 1。

图 1 汞的地球化学循环

表 1 重金属 Hg 在环境中的背景值

2.1 土壤中 Hg 的地球化学特征

Hg转化为离子后,容易被土壤吸附,或生成低溶性或难溶性的盐类,或在还原性微生物作用下形成HgS,进而形成甲基汞[10]。Hg离子与土壤结合紧密,不易被其他离子置换,难以迁移。植物可以吸收甲基汞。Hg矿和含Hg岩石的开采及风化、汽车尾气、工业污水是Hg污染土壤的重要途径[11]。土壤中的腐殖质对汞的吸附作用大。pH值偏高,土壤中的矿物质对Hg的吸附作用增强。Hg的侵入深度浅,不超过 5 m。为了减少作物对Hg 的吸收,可以使用磷肥或含硫的有机肥。大部分被土壤固定为难溶的HgS、HgCO3、Hg3(HPO4)2、HgSO4,少部分以HgCl2、Hg(NO3)2等形式存在;微生物可将无机汞转化为有机汞,其中甲基汞危害较大;汞离子易于被土壤吸附,并结合牢固,pH值高时,黏土矿物吸附作用明显,pH值低时,腐殖质吸附明显;Hg可以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生成螯合物,不容易迁移;土壤中的有机汞主要来源于有机含Hg的农药,主要赋存在土壤表层。表2为以东北地区为例来对城乡土壤含汞量做的系统比较。

- 8 -

内 蒙 古 大 学

表 2 东北地区城乡土壤含汞量比较表

2.2水体中Hg的地球化学特征

Hg 在水体中不容易被微生物降解,进入天然水体后,Hg以Hg0、Hg2+、Hg、HgO、C6H5Hg(CH3COO)的形式存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会挥发到大气、沉淀于淤泥、溶于水中或进入生物体。在某些过程中,如微生物甲基化以及加入无机或有机的配位剂,可以加速汞的解吸。当向水体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钙、氮三乙酸就能起到解吸的作用。天然水体中的汞的质量浓度约为0.03μg/L~2.8μg/L。

(1)吸附作用:胶体对汞的吸附作用依次为硫醇—伊利石—蒙脱石—胺类化合物—高岭石—含羟基化合物—细砂。通过吸附使水体中的汞以絮状物悬浮于水中或沉降于底泥中。在某些过程中,如微生物甲基化以及加入无机或有机的配位剂,可能加速汞的解吸。当向水体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钙、氮三乙酸就能起到解吸的作用。

(2)配合反应:与 Cl-、Br-、OH-、NH3-、CN-、S2-、HS-等阴离子以 及甲基和苯基等配合。

(3)甲基化反应:汞的甲基化包括生物甲基化和非生物甲基化过程。生物甲基化需要有厌氧细菌的参与,而且环境的 pH 值会影响甲基化作用(pH<7 甲基汞,pH>7 二甲基汞)。甲基化主要依靠生物的代谢产物(甲基维生素 B12 和甲烷)在微生物体外进行。

非生物甲基化:在醋酸、甲醇、乙醛、2-氨基酸共存时,用紫外线、日光照射 HgCl2溶液,也可以发生甲基化。水体中硫化物的存在也会对汞的甲基化有影响。汞的甲基化过程与污泥中的微生物数量、营养物质多少、温度有关。生

- 9 -

内 蒙 古 大 学

活在污水中的鱼,其体内所含的汞几乎都是甲基汞。甲基汞有可能通过各种生物或非生物过程产生。在水体中,大部分汞呈有机汞形态。在底泥中与硫反应生成不稳定的不溶性 HgS,汞能与蛋白类分子上的-SH 基强烈结合而生成相应的汞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汞是亲脂性的,即具有 R-Hg-R?结构的有机汞。这两类化合物的共同特性就是脂溶性,这就使得汞在进入人体后,可以长期滞留并且累积。

3 汞中毒及其防治措施

3.1 “水俣事件”[12]

20 世纪50年代初,日本水俣湾发生了奇怪现象,海湾的各种贝类、藻类和鱼类大量死亡,一些家猫都离奇死去。1956年4月25日,CHISSO化肥公司所属的医院确认一个小孩出现不能走路和说话、吞咽十分困难的症状。之后,又有一些病人出现类似的症状,水俣病得到了正式确认。1963年2月20日,熊本大学医学院、水俣病研究小组认定,水俣病是由于患者食用了水俣湾的鱼类和贝类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而这些鱼类和贝类被海湾内的甲基汞污染。甲基汞形态呈白色粉末状,容易被肠胃吸收,经血液循环先进入肝脏和胃脏,而后转移至大脑或胎儿体内,并积蓄于此,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及损害。直到1968年9月26日,日本官方才认定水俣病的致病原因确实如此,CHISSO公司排放含汞废水污染了环境,因此水俣病是一种环境污染公害病。目前尚未发现水俣病的根治方法,只有针对各种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和机能训练。

科学试验已经证实,人体血液中汞的安全警戒线为0.1 mg/L,当到达0.5 mg/L~1 mg/L时,就会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经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天食用 200 g 含汞 0.5 mg/kg的鱼,人体所摄入的汞量恰好在此安全范围内。然而,经测定当时水俣湾的海产品中汞含量已大大超标。此外,人们每天还要搭配其他食品,其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汞,这样全天摄入的总量就更是大大超过了安全限度标准。

3.2 汞中毒分类

汞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急性中毒发生于短期内吸入高浓度汞蒸气,其表现为发病急,有头痛、头晕、多梦、失眠、乏力、低烧或中度发烧等症状,有明显的口腔炎,表现为口腔金属味,牙龈糜烂、出血、红肿 、胀痛、恶心、腹痛、腹泻;还有更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胸痛、呼吸急促,尿汞增高并伴有蛋白尿、肝肿大等。慢性中毒属职业性中毒,其症状一般为精神障碍,表现为易兴奋、汞性震颤等。口腔炎是慢性汞中毒的另一种症状。部分病人有胃口不好、恶心等症状。有机汞多因误食被污染的粮食进入人体,误食有机汞还可引发剥脱性皮炎。

- 10 -

内 蒙 古 大 学

3.3 防治措施

第一,控制生产中汞蒸气的最高允许质量浓度在 0.01 mg/m3以下。第二,对某些生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如温度计生产中,用真空冷灌法取代热灌法,用硅整流器取代汞整流器,在电解食盐工业中用隔膜电极取代汞电极等。第三,预防汞污染。对生产汞和无机汞的厂房要合理配置,以防交叉污染[13]。一是汞的冶炼应在密闭装置内进行,生产车间要有通风排气装置;二是加强对含汞“三废”的处理,如排出含汞的空气要经过锰矿石吸收处理,含汞废水和汞渣应经回收处理才能排放;三是保持环境清洁,防止汞沉积,即作业场所建筑结构、工具及桌椅等均须平整光滑以便于清洗,地面要光滑无缝并有一定斜度以易于清洗等;四是注意个人防护,即不在工作场合吸烟、饮食、娱乐、休息,离开岗位时要换下工作服并进行洗浴;五是禁止使用有机汞农药;六是患有明显的神经衰弱综合征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有精神病史者,有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有严重牙周病的患者均不宜从事汞作业,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也不宜从事汞作业;七是接触汞作业者应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14]。

- 11 -

内 蒙 古 大 学

参考文献

[1] Darnley A G. A global geochemical reference network: the foundation for geochemical baselines [J] .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97,60(1):1.

[2] 张志强.国际科学界跨世纪的重大研究主题—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实施十年进展与现状[J] .地学前缘,1997,4(1):255.

[3] Geochemical background and baselines[EB] . North Wisconsin.

[4] Baseline geochemistry of rocks, stream sediments, and waters in the Great Yellowstone Area[EB] . ID, MT, and WY.

[5] Covelli S, Fontolan G. Application of a normalization procedure in detemining regional geochemical baselines[J] . Environmental Geology,1997,30(1/2):34.

[6] Allen JRL, Rae JE. Late Flandrian shoreline oscillations in the Seven estuary: A geomorphological and stratigraphical reconnaissance[C].Phil Trans R Soc London B315:185.

[7] Rapant S, Vrana K, Bodis D. Geochemical Atlas of the Slovak Republic, Groundwater. Geology Survey Slovak Republic,1997.

[8] Rapant S, RaposováM, Bodis D. Environmental-geochemical mapping program in the Slovak Republic[J] .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99,62(2):151.

[9] 何容,杜佳佳.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概况[J].山东林业科技,2008(1):112. [10] 潘懋.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1-153.

[11] 马生明.城镇区土壤中 Hg 环境地球化学异常查证及评价新思路[J].地质与勘探,2004,40(3):68.

[12] 张延.日本水俣病和水俣湾的环境恢复与保护[J].调查研究,2006(5):84. [13] 朱立新.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J]. 物探与化探,2004,28(2):35. [14] 谭见安.地球环境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13-114.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