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道德经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完整word版)道德经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3335d35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c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课时 20 年 月 日 课题 《道德经》第七章、第九章 课型 三维目标:1、读准选文字音、读通顺。 2、翻译并理解选文。 3、理解老子所说的处世之道。 教学重点:理解老子所说的处世之道。 教学难点:理解老子所说的处世之道。 教学方法: 学生学法: 教学过程:老子是一个智者,这位智者教给我们后人一些怎样的处世之道?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领略老子的智慧。 二、推进新课: 1、读选文第七章、第九章,读准字音、读通顺 2、学生自行理解、梳理选文内容。 3、师生共同翻译。[第七章注释]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个“身”字同。先:居先,占据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

教学过程(续):[第七章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九章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4、讨论并交流: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选文的理解。 5、老师解读: 第七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三、学生再读选文。 四、课堂小结: 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否则便会招致灾祸。因而他奉劝人们急须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渔家傲》),这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背诵选文。 集体备课主备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课时 20 年 月 日 课题 《道德经》第八章、第十章 课型 三维目标: 1、能流利朗读并背诵选文。 2、会翻译并理解选文。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选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选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 二、推进新课: 1、研读第八章:读准字音、读通顺。 2、翻译并理解选文。老师点拨。 [第八章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3、谈谈你对选文的理解。 学生学法:

教学过程(续):4、老师解读: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5、学习第十章 了解第十章大意: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 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6、老师解读: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名问话,似乎是把“道”在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将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爱民治国”。 三、学生朗诵选文。 四、布置作业:背诵选文。 集体备课主备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