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外文文献翻译2014年译文5000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企业风险管理外文文献翻译2014年译文5000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341cc8c4693daef5ff73d6f

Denenberg 等(1966)也强调了保险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风险经理的重要职责就是为企业确定合适的保险策略和保险产品,以至于将风险经理的名称改为“保险和风险经理”。Snider(1956)、McCahill,Jr(1971)强调,风险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地位,向最高管理层汇报工作,而且要与财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

第三个重要的领域是,将风险管理理论融入到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框架中。一方面,通过将风管理理论与传统的企业理论相结合,将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与企业的整体决策相融合;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企业的决策规则拓展到最优自留比例、累计免赔额的选择以及选择储备政策等方面,使得风险管理融入金融市场理论中;而利用边际分析工具来确定风险管理的最优策略,则标志着风险管理在理论上进一步成型,并成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Cummins,1976)。另一方面,William G. Scott 的复杂组织系统型与风险管理相结合,通过对企业基本系统和分支机构的规整,将企业的整体目标与风险经理的日常目标有机统一起来,进而将分支机构的考核目标转向对企业整体风险识别和衡量的贡献,并考虑这些分支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相互关系的动态特征,从而为风险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Close,1974)。

1.2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到 20 世纪末

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业务和财务成果的波动性,风险管理的工具也在保险的基础上实现了很大的发展,新的衍生品和另类风险转移(ART)担当了重要的角色。20 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得汇率的波动性明显加大,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难以控制;进入 80 年代后,高通胀、利率波动以及多起货币和信贷危机使得企业的经营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工具的大量应用在方便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也由于其杠杆性的特点会放大企业使用策略不当造成的损失,因此衍生产品的使用和管理策略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衍生品交易时,应当密切关注竞争者的对冲策略(Froot 等,1994)。而 Cummins 等(2001)的研究发现,尽管风险和非流动性的测量

13

与保险人的决策有着正面的联系,但是对于那些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的公司来说,风险指标却与对冲的深度和广度有着负面的关系。 1.3第三阶段,21 世纪以来

进入 21 世纪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各种风险的影响和潜在后果也随之放大,加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复杂程度和频率都迅速增加,对企业的持续经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来分析和管理面临的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发展到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阶段。全面风险管理的出现和应用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从企业、非盈利机构到政府都逐步引入这个分析框架。

2 第二个理论来源——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的发展

在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中,第二个理论来源是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的演进和发展。从文献看,内部审计与控制大致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过程,其中COSO 发挥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它发布的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兴起的根本动因,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分支结构的增多所带来的管理不力和控制不足问题则是促使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与控制的直接动因。 2.1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Grady(1957)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个综合了组织的计划和商业中运用的协调过程的制度,用于预防未预期到的或是错误的操作带来的资产损失、检查管理决策中用到的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提升运营效率和鼓励遵守已制定的政策等。

在实践中,会计和审计人员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审计成为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因此,内部控制是在审计活动中得到深化并基于审计理论得以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管理活动的增加,单纯的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内部控制应运而生,审计则成为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Haun,1955)。

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实现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条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关键

14

组成部分,是最高管理层的“监督之眼”。对于内部控制评估来说,审计是最重要的工具和承担者;同时,审计数据为内部控制的评估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审计数据的评估,可以初步判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思路(Garbade,1944;Mautz 等,1966;Smith,1972)。 2.2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992 年 COSO 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更多地是基于独立会计师和审计师的视角,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构成的概念,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组成,由此内部控制的概念完全突破了审计的局限,向企业全面管理控制的范畴发展。

1995 年加拿大 COCO 报告向外部审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加入了外部因素。1996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控制:概念和责任》报告,认为应更加重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贡献和作用。英国风险管理界的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最为有名,堪称英国内部控制研究史上的三大里程碑,特别是 1992 年的卡德伯利报告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为前提,十分重视独立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意义。 2.3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2004 年,COSO 委员会在 1992 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的要求,正式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该分析框架将内部控制涵盖在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内,形成了含义更广泛的内部风险管理框架。因此,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的发展最终指向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回顾内部审计与控制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理论的演进经历了“平面——三维——立体”的过程:在内部会计控制阶段,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和会计系统三要素构成了一个平面的控制系统;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演变成了一个三维的控制系统;到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八要素,使得企业风险管理成为立体的控制系统。 3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15

进入 21 世纪后,学术界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点: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目标、企业风险管理实现目标的作用机理、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动因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因素等。

3.1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

Kent D. Miller(1992)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不确定问题的来源和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思路,在学术界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研究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概念。后来,学者们逐渐用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来泛指那些使用全面、综合的方法处理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Skipper(1994)、Lisa Meulbroek(2002)认为,企业风险管理不仅涉及那些只有损失而没有获利可能性的情况,也关注那些可能带来收益的机会和风险。COSO 委员会(2004)发布了一个权威的企业风险管理定义。 3.2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学术界主要有单一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两大派别。其中单一目标论的核心观点就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要实现公司股东价值的最大化。Neal Enriquez (2001)指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大量琐碎的理赔成本,便于企业对风险的控制,进而提升公司的价值。多重目标论的观点则认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发展中的多种目标。James Lam(2003)详细说明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包括降低公司收益的波动性、最大化公司股东的价值以及促进职业和财务安全等;COSO 委员会(2004)提出了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四大目标。 3.3企业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

企业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的机理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完成:(1)优化企业的资本配置。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的资本结构管理,能够提高权益回报率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Peter Tufano,1996)。(2)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水平。企业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的整体战略中,覆盖了企业发展的全部流程和业务部门,能够使得企业抓住机会并增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企业风险管理还能够减少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成本,降低企业破产的概率,减少传统负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NeilDoherty,2005)。(3)强化对管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