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351805a77232f60ddcca146

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去各地飘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别后的情景主要是承接上片的感情,出自于作者的遐想。

先看上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在古诗中泛指送别的场所,从下面的都城看,是位于汴京城外,汴河的岸上。从字面上看,诗人对着长亭听着寒蝉发出的凄切的叫声,看着骤雨刚停的景色。从而点出了与心爱的人相别的时间――暮秋的傍晚;地点――汴河岸边的长亭;境况――骤雨初歇。一个“凄切”,一个送别亲友的“长亭”,一个“骤雨”,一下子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增强了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个“无绪”,揭示出一对离人饮酒作别时心乱如麻的心态。一个“催发”深化了恋恋不舍的感情。按常情说,别情依依,对心爱的人儿一定有千言万语,即有说不尽的告别话,道不完的嘱咐语。然而词人却出人意料地写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是没有话说,而是离愁别绪太凝重了,竟不知说什幺好!只有双手紧握,泪眼相对而已。一切话别的言语,

57

一切珍重的嘱托,全在那双手紧紧一握之中,全在那挂着晶莹泪珠的双眼对视之间。满肠心腹事,尽在不言中,具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悄声无言,却深情无限,无声之中似乎可以听到这对离人心灵的震颤。联系前句,兰舟催发,更见一对情人肝肠寸断的心境。多情善感的人如果设身处地地想想——斯人、斯景、斯情,也一定会黯然消魂而报一掬同情眼泪的。同时代的苏轼在《江城子》一词中就有这样的词句:“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用的是同样的写法,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感情。

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结束了上半片。一个“念”字说明下面的叙说反映的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去去千里”是作者想到这一离别将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说水面上像是笼罩着一缕轻烟;“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说云气很浓,重重地笼罩在河面上。这种景况,尽管是在“骤雨初歇”的傍晚所常见的景色,但也是作者别具匠心的结果,即用“烟波”,“暮霭”,“沉沉”等令人迷茫朦胧的字眼,来进一步强化凝重凄楚的氛围,同时也象征着此行一别,前程渺茫、前途未卜。从而给读者的感受不光是临近黄昏黯淡的景色,更深刻的是在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沉重感,使离愁别恨更为浓郁!“楚天”指湖南、湖北,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地方,以此点出作者要去的方向。从结构上看,一个“念”字,把情节从近景荡开了去,仿佛一个长镜头,不露痕迹地把焦点瞄向了对别后情景的遐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过渡到下半片的描写,继续进一步地倾诉心曲。

5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生离死别,离愁别恨是自古以来人之常情,更何况在这冷落萧瑟的清秋时节呢!这种写法,从文艺理论惯用的话来说,就是作者有意识地、合情合理地把特殊场景提高到了一般现象。诗人在这里就是把个人的私情提到了普遍意义上,说明自古以来多情人都是这个样子,用以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赋予了这首词以典型意义。比如: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念六、七年未能见面的兄弟。这首词中就写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同“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同样的写法,表达的都是一样的离愁别绪。不过苏轼毕竟是豪放派诗人,思想情绪毕竟高昂一些,因此,回答这一问题时,引出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结尾,可以看出苏轼最终还是从别离的伤感中解脱了出来。而柳永却引发了内心难以排解的更深的痛苦。

我们往下看: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历来为世人所传诵,甚至于拿这句来代表柳词。从字义上看是写: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将不见心爱的人儿,对着的只是岸上晓风轻拂、残月冷照的杨柳,这

59

情景将是怎样的难受。大家如果更深入地想想的话,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解愁怀的,李白不是有这样的诗句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那么经过麻醉后再醒来的离愁,那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更何况看到的景色又是岸上杨柳,轻风残月呢?更是触景生情,而倍感“愁更愁”了。杨柳并非指“杨树”和“柳树”,而是单指柳树。传说隋炀帝杨广游江南时,乘舟沿运河而下,看着夹岸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柳枝,高兴极了,便赐柳树姓“杨”,故在文学作品中,常以“杨柳”称柳树。另外古人有折杨柳枝赠送离人的习俗,寓意大约是以“柳”的谐音表达挽“留”的意思;或是表达来春柳树发芽时就能再见到你的希望;或借柳树特别好活的特点祝愿对方到了新的地方能很快适应当地水土而健康生活。因此在古代诗歌中往往在送别词中提到杨柳,因而杨柳几乎是离别的代名词。“残月”也是令人伤感的字眼,在送别诗词中也常见。如温庭蕴的《菩萨蛮》有:“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的诗句;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有“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的诗句。因此,这两句词中,集中了别酒,杨柳,残月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又写得异常鲜明生动,因而感动了许多人,成为传诵的名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作者进一步想到别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此去经年”是说这一辞别将是一年又一年,不知多少年才能相见。“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本是美好的场合和感受,但即使是这样,对诗人来说,因不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