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351805a77232f60ddcca146

什么猎物等;转为农耕经济之后,想记录一下,一年中四季变化情况,从中摸索气象的规律等等,单靠无形的语言是办不到的。因此,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结绳记事、木刻记事、图画记事以及在器物上勾勒出各种符号以记事,这些符号、图画的反复使用,固定下来,便成为文字。后者,图腾徽铭符号,则是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信仰什么物如动物、太阳、月亮等,就画出各种物的抽象图形作为崇拜的标识,而代代相传,这种图腾徽铭符号,也成为中国文字产生的另一个渊源。关于图腾的基本知识我们在《龙与龙的文化》专题讲座中去介绍。这二个渊源分别说明了文字也是人类生存需要、劳动的产物,也说明了中国文字是由记事符号演变而来,因此,象形是中国文字最基础的创生原则。文字一旦产生,则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形声配合的信息传播系统。

文字毕竟是有形的东西,因此较语言来说,容易确定产生的大致时间。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曲折地反映出文字产生的时期。

仓颉,传说是黄帝的史官,为记录历史而创造了文字,时间大约在4000多年前。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其码,没有文物可以佐证。而我们今天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比较完备的文字是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片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刻在龟壳、兽骨片上的,人们称之为甲骨文,距今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主要刻写的是占卜的卜辞或少量的记事文字。一百多年前,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古骨头片所含的秘密。当地农民犁地,经常会看见一些白色的骨头片子,也没有什么用,当时或投到枯井里面填井,或碾碎当作肥田粉用了。后来有一个农民发现这些骨头片子能治疗疮疥之类的病,就捡些回来,卖到了药店里,也只是把它作为一味药材用,称之为龙骨。那么甲骨文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呢?我所见到的其码有两说,一种是王懿荣说: 王懿荣,北京国子监祭酒(皇家大学校长),著名的金石专家。1899年他服药的时侯,有一味药叫龙骨,他发现每片上面有细小的刻划。王懿荣有深厚的古文学基础,他通过考证一些如《尚书》之类的古代典籍,认为这是上古的文字。这一惊人的发现找到了中国文字的早期形态,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轰动,王懿荣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刘铁云(刘鹗)说:(《老残游记》作者)

这种说法是:1899年,有人从河南带来一些甲骨片(据说有2000多片),到了北京,将它卖给了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当时,著名的金石专家、文学家刘铁云正住在王家。刘见到了这些甲骨片,经他仔细辩认,认定是殷商时代的文字。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王懿荣殉难,其子将这些甲骨片转送给刘铁云。刘铁云经过认真研究,终于破译了其中一些字,并起名为甲骨文。1903年刘铁云便发表了《铁云藏龟》一书,于是引起学术界的轰动。这样看来刘铁云应称为“甲骨文之父。”

上述两种说法,争论焦点是王与刘谁是甲骨文之父,我们不去管

13

他,尽可让学术界争论去。但1899年甲骨文被认定确是事实。此后不少学者便以巨大的精力去挖掘和研究甲骨文片。据资料统计,从1928年至1937年间,有组织的在安阳殷墟挖掘达15次之多,获甲骨文片2万4千余片,并编篡成书。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小屯村挖掘12次,获5000余片。至今我国大陆收藏甲骨文片9万余片,分藏在24个省市的39个城市的博物馆内保存,我国宝岛台湾收藏二万多片。(现在一般公认,发现的甲骨文15万多片,还有2万6千多片流落在海外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有一万多片,加拿大有7、8千片。)在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中,作出了最大贡献的是这四个人: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号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因此,被人称为:“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甲骨文的研究早已成为国际性的学问,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都有一批甲骨专家,和中国学者遥相呼应,都推出过一些专著。在我国,中华书局1956年推出了由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13大卷,成为最规模宏大的专著。总之,甲骨文的问世表明中国文字的产生。 综上所述,说明中国语言文字历史之悠久。

(二)、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起源如前边说的,一开始是象形文字,以后我们的祖先又创造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创生原则,合称六原则(按课件上的表格加以说明),从而推动了汉字的丰富和发展。从形体演变来说则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其中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并非截然有先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各诸候国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如在战国时,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篆的意思就是把笔划拉长,成为一种弯曲柔美的长线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要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于是秦始皇命令李斯整理文字,改定字体,李斯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编出了通令全国使用的标准字,史称小篆,使中国文字产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同时通行的还有一种叫做隶书的字体。(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一书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据说隶书最初是供下层文化较低的人们使用的。当时“隶”是指“胥隶”,即最基层的官员,他们文化不高,这种简便的字是供他们使用的。后来这种隶书体在民间盛行起来,连统治阶级也都这样书写了,到汉朝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体。现在流传下来的汉碑,就是由这种隶书写成的。隶书后来又演变为草书,这是一种对隶书的快写体。

14

草书大约开始于东汉。与草书兴起的还有楷书,它又名“正书”或“真书”,这个成熟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书,基本上是楷书的样子,可以说是楷书的一个支派。楷书、行书和草书包括隶书,一直流传至今。上述汉字的演变说明:应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要求,“简化”成为文字发展的趋势,今天我们大力推广简化字,道理就在这里。

(三)中国语言文字独具特色——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伟大表现

中国语言和文字合称为汉语。汉语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中独具特色,其中最明显的列举如下:

第一,汉语汉字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

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文字,像汉语汉字这样青春常在,经久不衰。所以国内外文化史专家认为:“汉字、汉语以其独特形式、风格千古相传”。比如文字来说,世界上像汉字这样古老的象形文字,虽然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苏美尔人创造了古巴比伦文明,产生了楔形文字;古埃及时产生了圣书文和中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产生了图形文字,(这些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但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同波斯王国的灭亡而灭绝了;埃及古文字也在公元前5世纪就灭绝了;玛雅文字也仅在历史上存在了1000多年。世界上唯独我国的汉字随同它的语言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至今仍在通行于十几亿人口当中。因此它有独特的历史韵味。

第二,汉语、汉字具有独特的神韵

汉字有独特的结构和独特的主体意识,赋予其无穷的魅力,显著特点是单音节字,每个字都代表一个意思或多层意思,一个字就可能构成一个词,因此单音节词居多数,多音节词居少数,从而形成言简意赅的句式。外国人对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不深,有些话就难以理解。如,“大胜、大败”;“打扫卫生”;“救火”;“东西”等。还有表情达意的简洁也是令人赞叹的。如,agui, aya, aguiya.(西班牙语:这里,那里,那?里)??

汉语和汉字相匹配形成的句法,尽管简短,却变化无穷,内涵丰富,可以造成多姿多彩的文体风格,在语言艺术的广阔领域里充分施展,较任何语言,独具神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语文。

如果我们拿汉语同外国语相比较的话,会惊人的发现,汉语语法的“形”的因素,不是主要的,“神”(功能意义)的因素则是更基本的。如果说西方语文是“以形摄神”,那么中国语文就是“以神统形”。所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专家钱基博先生就指出:“我国文章尤有不同于欧美者,盖欧美重形式而我国文章重精神也。”所谓“神”是强

15

调汉语的功能,是强调汉语汉字匹配成文,要能够表情达意,出神入化。我们的汉语强调的是这个。汉语的这一特色,我们古人早有论述,《文史通义》中就讲:“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就是讲,没有固定的形式,固定的语法结构。现在我们通行的现代语法,那是舶来品,从外国引进的。并不是古代就有的。就现在的语法结构了解一下是需要的,但完全去套你就写不出文章来,硬写出来绝不会生动传神的。因为汉语、汉字有着它独特的结构和独特的主体意识。诸如:门外有狗,按照现行的语法,一句话必有主语谓语,或者有的还必须有宾语。那么,门外有狗,这句话主语、谓语怎么划?既然套不了,我们只能说这是无主句。因此搞清楚汉字的主体意识,群众性的生动活泼的语言就可用,文章就会生色。那么我们写文章有没有个标准呢?有没有规格形式?我们的古人也有论述,《文史通义》中指出“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无定之中有定焉”。可见,我国汉语语“法”以意为转移,文章意思表达清楚了,表达生动了,文法也就立在其中了。正因为如此,汉语具有独特的韵味,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如: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按现代汉语语法讲解“病句”)

大家读了以后,是不是感到畅快淋漓,韵味十足,有一种身历其境之感。谁又去挑“语法结构”的毛病呢?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