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语文高一(上)期末达标测试模拟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3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语文高一(上)期末达标测试模拟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380389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6

B.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如果没有明确的城市市民角色意识,那么就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C.在城市化进程中,新老市民间存在隔阂而没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根源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作为。 D.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如果新老市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就能彼此接纳,实现社会认同。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过快,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极高,不少城市垃圾围城。 B.基于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思考,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 C.焚烧垃圾发电对技术要求很高,产生的有毒废气威胁居民生命健康,是发达国家的无奈选择。 D.在发达国家通行的垃圾分类法,出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并不能够很好地实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造成垃圾问题全面爆发,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或许可以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B.很多政府联手成立了“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批判工业文明,减少垃圾的产生。

C.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D.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把回收的垃圾经再循环处理系统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 3)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创作实践中对情景交融的追求,贯穿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这种追求萌芽于先秦,六朝时获得进一步发展,唐代达到辉煌的顶峰,并且再以后的宋、元、明、清一直得到了自觉的继承和延续。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追求情景交融的创作现实进行了不断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说,要点如下:其一,情景应兼备。一片诗作如果单纯言情而不借助景物来抒发,便易流于直白浅露;若专注于描摹景物而缺乏真情实感,则会出现盲目堆砌的现象。因此,有情无景,或有景无情,都会破坏诗歌的表现力,危机诗歌的艺术生命。其二,情景须交融。一首诗歌有景又有情,并不等于就是成功之作。假如情景两分,各不相关,那么二者都将丧失自身存在的意义。情与景的交融,对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景因与情交融而获得了内在的精神价值,并确认了自身的艺术意义;情则因与景交融而得到了最佳的表现符号和传达载体。显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其三,以情为主导。情与景在诗歌中要交融,必须以情为主导,景则应服从于情。自然景物进入诗歌作品,实际上已经过了诗人感情的选择和重塑,已受到感情的浸润,从而心灵化了。景物的艺术生命完全是由情感赋予的,景物的具体形态和风貌更直接受到情感的支配和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对情景交融的不懈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西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所不同,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对二者沟通一致、调和互补的一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在深层本质上是相通的,甚至是同一的。当然,儒道两家具体的着眼点并不相同。儒家强调以自然现象迎合人的精神需求和道德意识,而道家则强调“道”为万物本源,人与自然均为“道”的物化。儒家是以自然合于人,道家更讲究人合于自然。中国人对自然山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容易与自然景物建立起正面的审美关系。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发展的。

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显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当人突破了物质与精神的束缚,实现了相对的自由时,就会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与西方人单纯讲“移情”不同,中国人在解释这种审美关系时,特别注重其双向交流和沟通的属性。一方面是自然景物触动诱发人的主观感情的积极活动,另一方面是人以自身的情感世界去把握自然景物,使自然景物成为情感交流的特殊对象,并最终被情感所驾驭。前者从物到心,其结果表现为人的感情在自然景物刺激下的勃兴;后者从心到物,其结果则表现为自然景物的感情化。在这里,物的内化与情的外化双向作用,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审美感兴。诗歌作品中的情景交融,正是审美感兴“心物交融”的艺术升华。 (摘编自汪又红《试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实践萌芽于先秦,经过不同阶段发展成了重要的诗歌传统。 B.兼备、交融及情为主导三个方面严密地构建了中国古诗中情景交融的完整学说。 C.文化氛围对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总结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D.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建立在感兴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情景交融的创作实践出发,逐层深入,遵从了人们认知事物的逻辑顺序。 B.文章采用了对比、类比的论证手法,从文化和审美两个层面论证情景交融的中国特色。 C.文章以“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为前提,论证情景交融与儒道两家思想之间的关联。 D.文章指出理解“审美感兴”的机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理论的不断深化离不开情景交融的具体实践,这表明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B.中国人对自然山水有着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原因在于“情景交融”诗歌风格的影响。 C.面对近似的春景,杜甫如果“情”有不同,笔下诗“景”的形态和风貌也会相应有变化。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注重双向交流与沟通,这比西方的“移情”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

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

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二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

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以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

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苏辙《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

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C.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D.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 .D.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4)两段选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溫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 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籍。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救,免。 既免官,家于丹杨,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穀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初/宁以春秋榖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与“释褐”同义,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庠”“序”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太常”,职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