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论文定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倾城之恋》论文定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3add97e6f1aff00bfd51e61

原,少付工钱,逼迫他走投无路。这两个形成对照的镜头同时出现,一喜一难,一头铺展,一头贫穷,但值得意外的是两边的剧情都是从松弛激化矛盾,冲突紧张剧情,在观众脑海中很容易产生联想:男女主的不幸生活,为以后二人走到一起铺垫剧情。如此一来,小说中微不足道的一句话就成了电视剧中的关键情节,但容易导致电视剧剧情冗长,有点狗尾续貂之嫌。这也是电视剧中不被“张迷”们理解的男女主近二十集“前史”的来源--关于白流苏的失败初婚与范柳原的坎坷经历。

另外,电视剧《倾城之恋》为渲染剧情,特意加入吸引观众眼球的感情纠葛戏、黑帮戏、家族争夺战,可以说甚是符合大众的品味,猎取人们的眼球,赢得观众的支持率。

(三)画面处理得当

小说《倾城之恋》的感情基调是灰色的、阴沉的。文字催生了画面的新生,活化了人物生长活动的环境空间,环境在人物行动中有举重若轻的作用,促进了人物动作的完成。画面是唯一表现环境面貌的手段,在剧情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原作《倾城之恋》最吸引人的除却文字自身流露出的苍凉感,还有色彩的搭配。例如“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①。用色“精打细算”,色彩搭配符合画面情景的设置,用淡金比喻磨钝的眼,既突出“眼”消了颜色,但也不完全没了色彩,“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比喻历久弥新的历史年轮的驱使,浩浩汤汤地永不止步。

电视剧本是电视剧的基础,一部完整的电视剧是由导演、编剧、美工、灯光、摄影、化妆、剪辑等众多的艺术工作者共同制作完成的,但编剧是第一接触剧本的人,是他把生活带入剧本,用于解读生活的参考。电视剧本包括叙事部分和造型部分,其中,叙事部分包括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造型部分实际上综合了画面的光影、色彩、构图以及镜头剪辑所造成的节奏持续和情节冲击力。电视剧不同于小说文本的文字描述人物形象,它是直接用动作和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它是小说叙事手法与影视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原作《倾城之恋》作者运用大量的文字渲染故事发展的氛围,注重色彩烘托环境、释读人物心理,用颜色搭配的变化映衬人物心理变化。剧本在改编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剧作工作者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努力:画面色彩根据剧情发展展现

① 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2003,1:52

5

不同的情景。白府破败书香门第的萧索、幽静与新贵唐家的富丽、气派,画面处理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复活”大上海整体的光影。对于香港浅水湾的描写,色彩明显不同与大上海的繁华与白府的萧索,这里更多地是安静、祥和,多了亮丽。白流苏在剧中曾用大量的感情独白描述浅水湾的风景:坐在车上翻山越岭,一路上只见土崖缺口,露出森森绿树,偶尔还能看到一角蓝绿色的大海??夜里要开放的花,散发出香气来,草地上的人三三两两地走着??

二、电视剧改编的失当之处

温儒敏在《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中说:“‘爱玲'在不断的文化生产中一层层的被剥去了丰富的内涵,塑造成了精致而易于消费的‘精

品'”。在改编的过程中,原著的精神风格一旦被瓦解,犹有“山雨欲来风满楼”,

顷刻土崩瓦解,原著实际也不复存在,所以,尊重原著的主题精神和把握人物性格是名著改编的前提。在电视剧中,我们已无法把握原著带给我们文字游戏的精神体验。从理论上讲,编剧为做出自己的影视价值,全然不顾地以消解一切“深度”,把原价值放置在平面上以毁灭,从而建构自己的价值,却突如其然展示世界的荒诞和无价值。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不同,以至于延至后现代社会,由于观众的需求和票房的紧压,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作早已被肢解得零零散散,精气全无。

(一)通俗化情节消解苍凉底蕴

张爱玲擅写浪漫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民国时期言情小说的“圣手”。凄美且弥漫金钱味的爱情配上苍凉的文字,更衬托出人世间情感的弥足珍贵。小说讲述的是小人物在战争中幸感于存的宿命愿,直直白白地道出人性的脆弱,写尽人世的苍凉和私心。电视剧还原了观众理解意义上的“一座城的陷落成就两个人的爱情”,被戏称为中国版的“乱世佳人”。剧中两人在爱的漩涡中周旋,谈心,彼此吐露心声,让我们看到斯嘉丽和白瑞德的影子。整个剧里,范柳原对白流苏不但一见倾心,三请去港,万事护驾,而且痴情一片,百般呵护,犹如“一片冰心在玉壶”般贴心,完全没有小说中虚情假意般讨好。改编者把自己的价值观建构于剧作中,通俗化的情节消解了苍凉的文本底蕴,解构了原著作者刻意建立起来的反传奇意图。

①温儒敏.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M].济南 :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27.

6

张爱玲性格孤傲,不好争斗,安稳的性格写就作品永恒的价值,以外部情节的松弛衬托人物内心活动频繁,描写人生的飞扬,所以她的小说几乎没有太激烈的情节冲突。小说《倾城之恋》虽打着“战争倾城”的幌子,实则讲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揭露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但是,观众觉察到在改编的电视剧里,小说中以情节松弛造就人物内心写实的“底子”被抽走,故事情节冲突跌宕,起伏不断。

无论是《金锁记》、《半生缘》,还是《沉香屑·第一炉香》、《色·戒》,或是解放后出版的《秧歌》、《赤地之恋》,张爱玲的诸多作品都是悲凉的故事结局。相对而言,《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难得的大团圆结局,但这种大团圆却是反讽式的,对于白流苏来说,却是一纸残缺的婚姻。例如: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①“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②以及以胡琴声又响起呼应开头。而在电视剧中我们却看到类似肥皂剧般的结尾:我们不仅看到范白二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真爱彼此,从此相携相扶,共度余生;就连白府两对哥嫂也彼此宽慰,互相扶持;宝络勇于走出小家庭,在战火激流中获得真爱等镜头也让我们感慨万分。感兴之余,未免觉得这一部戏改编的离谱,不但完全消解了原著的苍凉深度,而且连结尾展现的人性的脆弱和个人迷失,看来也被战火中患难与共的亲情磨消殆尽,思索间,全然失真。

(二)战争背景的深化

原作在诠释“一座城的陷落成就一段无爱的婚姻”这一主题的同时,更多揭露的是人世的浮华和人性自私的陷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愈来愈脆弱,真心包裹在自私的外衣里,难见真性情!白流苏和范柳原这对自私的男女,为了彼此“心知肚明”的目的,相互算计,在个人编织的爱情陷阱里使得双方相互牵制,宁愿忍受爱与欲的煎熬,也不愿付出真心。最后,战争的推进摧毁了人心最深的底线。所以两个人的结合,更多的是乱世之中的末世孤独感在作祟。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透露着人类的渺小、对战乱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的难以掌握。在电视剧中,编剧把小说中的战争背景深化,推至前台,化虚为实,

①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2003,1:86-87. ②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典藏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2003,1:87.

7

剧情有仿造《乱世佳人》的故事模式的嫌疑,全然消解了原作荒凉的精神底蕴。战争催化了白范两人的爱情的成长,使之开花结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漫天的炮火声中,倾盆大雨之下,两个人相拥、告白,将剧情推向高潮。剧中的白范二人的爱情更展现出现代人的浪漫和现代爱情观。战争背景的深化,冲击人类心底纯真的观念,呼唤丢失了的“良心”,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倾城之恋”。

战争的深化一方面诠释了战争倾城的浪漫爱情主题,另一方面也在描写英雄主义的主题。战争的推进、激化,使得人人放下个人的恩恩怨怨,共同抵御外敌:唐家老爷不再对白府冷眼相对,而是施以援手,不停地询问流苏的安危;范柳原与共产党女间谍曾进行过一次爱的逃亡,并答应为抗战捐赠巨额物资;流苏更是和宝络在战地医院做志愿者,曾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运药品;宝络勇敢地投入抗战中,在炮火激流中献身自我。

结语

文字适用于具有概括性、朦胧性等抽象性的内容,容易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于一部小说,我们可以花大量的时间阅读,也可以长时间去思考小说文字独具的含义,或是感知小说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例如张爱玲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苍凉”和别具一格的古典美。阅读她的小说时,我们享受文字带给我们的视觉想象和内心冲击,唯美的文字娓娓道来,我们更期待文字本身的力量。但是电视剧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的观众的趣味,利用图像把含义深刻的文字“动”起来,把复杂的、富有哲理的语言简单化,消解了文字独具的“苍凉”美,祛除了作者对人物的心理分析,虽然观众在欣赏电视剧时更易于接受,但不利于理解原作精神风貌。

总之,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要受到个人因素和时代因素的双重影响,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经典的再创作了当代主流文化的发展动态。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对影视改编提出新要求。此外,电视剧改编更考量编剧的文学功底,所以处理好尊重原著与影视改编之间的关系,是文学改编的前提。就《倾城之恋》来说,虽然它创造不俗的收视率,撇开文学的角度来讲,算是一部不错的商业剧作,但从改编的方面讲,消解原著的精神风貌和主题思想,以新的价值建构其中,却称不上一部出色的改编之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