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3cbf2a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f2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是要生老病死的,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社会都必然永远存在,也有整个消亡的)。这种“死”和“不死”是我们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时生同时死。在共处的这段时间里,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一个人的生命可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比如石刻、竹简、书本、光盘等信息载体)传递给别人,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一代代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他作为一个人,生物性决定了他必然会逝去,但他的诗作,连同他的诗的风格,都保存在各种文献中,成为“文化”。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李白的诗作,经过几百年、一千年后,还能重新影响、塑造出别的诗人,他们可能接近李白,可能超越李白……文化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接通”了,可以共享生活的经历和生命的体验。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说,“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它是跨越时间、空间和生命的东西,也是先于个体而存在,不随个体的消失而消失的东西。所以我们看文化,必须历史地看,只有在历史中,文化才显示出其真实的意义。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如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结构等。像我们今天的“中国”,虽然是在一场摧

枯拉朽的革命之后建成,但今天的社会结构并非建国时一下子凭空创造出来的。谁也不可能把一个社会中旧的东西突然“删除”“清洗”,变成空白,再装进去一个什么全新的东西。我们中国的革命,形式上是“天翻地覆”“开天辟地”,实际上它是建立在中国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是几千年中国文明演进中的一个连续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社会也好,改革社会也好,绝不能抛开历史的缘故,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选自费孝通《文化与“不朽”》,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有生老病死,而社会却可以长治久安,这就为文化世代传承提供了可能性。 B. 不同个体在共处时间里相互交流学习,其知识和经验会形成共同的动态信息库。 C. 文化的历史性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等的传承,还包括社会运行机制等“社会”的传承。 D. 研究和改革社会,必须遵循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逻辑,继承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立论,层层递进,论述文化使人不朽的道理。 B. 第二段通过连续设问推进论证,既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又衔接自然逻辑严密。 C. 文章通过写李白,论证了生物性特点的人会逝去,社会性特点的人却会不朽。 D. 文章运用对比、例证等方法,多层次展开论证,有力支撑观点,富有辩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社会才有文化,文化因此能够跨越时空、超越个体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B. 当今文学家能有新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C. 家风家训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让一代代生命体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家族教化。 D. 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说法,和文中观点有相通处。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而社会却可以长治久安”说法错误,太绝对,原文第一段“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

B项,“其知识和经验会形成共同的动态信息库”错误,原文第二段“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

D项,“继承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说法过于肯定,原文最后一段“它总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论证的观点不恰当,应该是论证了“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故选C。

【【3题详解】

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关系。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

A项,“有社会才有文化”说法错误,而且与后句也没有因果关系。原文中第二段“‘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慕课是由英文缩写MOOC音译而来,翻译成中文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的目的并不是实现师生的“一对一”交流,而是推广优质教育的学者和专家,为有心学习但缺乏想要的教育资源的学习者提供学

习平台。慕课不仅打开了学者或专家与学习者进行交流的途径,还可以引导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步骤进行学习。因此,在慕课平台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就需要通过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慕课自我学习的教学理念。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的设计者与讲授者在内容选择上更加自由,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从擅长的领域出发,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使其更具专业性。此外,慕课打破了传统线下课堂40到45分钟的授课节奏,他们的讲课视频一般10分钟左右,每次课程均以数个短小的视频课程和相关学习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

(摘编自巩博、沙建定《慕课的教学发展分析》)

材料二: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MOOC教学流程示意图

(选自《中国慕课行业研究白皮书》)

材料三:

4月9日,参加中国慕课大会的600位代表汇聚北京,为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就中国慕课的更快建设、更好使用、更有效学习、更有序管理,共同发表《中国慕课行动宣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者,代表们达成三点重要共识: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而至,作为人才摇篮、科技重镇、人文高地的中国大学必须超前识变;提高质量、推进公平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进入互联网+教育新时代的中国大学必须积极应变;网络改变教育、智能创新教育,担负着中国创新发展引领作用的中国大学必须主动求变。

六年前,在教育部大力推动下,中国慕课建设开始起步。2018年,教育部认定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慕课。2019年,教育部认定推出第二批801门国家精品慕课。六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1250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慕课,65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中国慕课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提供400余门精品慕课,供8900多万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