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老师谈近几年考研政治命题的思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阅卷老师谈近几年考研政治命题的思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41ef1f84693daef5ef73dba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

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其主要内容 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性的反映 (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4)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5)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6)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在认识系统中,认识主体是首要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同时,认识主体最具

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担负着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具体表现在:①主体通过能动的

活动,把物质存在的某一部分纳入到认识活动中,使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主体结成认识关系

.②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为主体所 接受.③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

地加工,整理和重构.④主体对客体信息地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 3.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原理:

综合原理:①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能够指导实

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②认识使在实践的基础上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③

主体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

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

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④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标准的辨证法):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

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

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

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

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

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 对的。

6.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①思维方法对认识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

成某种合理的联系.②思维方法对于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重要的规范作用.③思维方法的

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 度. 历史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正关系(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①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②上层建筑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有害于

自己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③上层建筑对自己经济基础可以起促

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经济基础的要求。 2.社会生产力使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

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3)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是生产力—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3.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表现在: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2)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3)在当代科学技术使第一生产力

(4)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

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 社会意识理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正关系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

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

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

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3)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意

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意识形态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人的学说:

1.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由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构成 的。人的自觉活动是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和活动。

1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3“历史不过是

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4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5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6社会规律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性

7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起来的。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综合原理:(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

产力的体现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3)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

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

(5)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6)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受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等的制约.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 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哲学部分需要特殊掌握的原理(防止出偏题)

1.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2.进行思维加工的具体方法(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相

关,于思维方法的作用有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此及彼,有表及里。)3.认识中的

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哲学上对立派别和观点

1.绝对主义(夸大区别)和相对主义(否定区别)的对立:割裂绝对和相对,是诡辩论(

庄子)的两种表现。

2.决定论(唯物)和非决定论(唯心)的对立:是否承认规律、必然性、因果联系。

3.辨证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对立:夸大规律,必然性和因果联系,但都承认之。 4.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割裂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5.唯物经验论和唯心经验论的对立:都夸大感性认识,分歧是感性认识的来源问题。

6.客观真理观和主观真理观的对立: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7.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对立:割裂了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作用(唯心史观的两种理

论表现,唯心)。 概念问题

一.可以等值的几对概念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近代机械唯物论 2.规律--本质--必然性

3.抽象可能性--非现实可能性--虚假可能性 4.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反映论 5.唯心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先验论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 7.旧唯物论的反映论--机械反映论 8.感觉--经验--感性认识

9.生产关系--社会物质关系--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10.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形式--经济结构--社会物质关系

11.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思想体系

12.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观念结构--思想上层建筑 二.历史观中易出选择题的概念

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回答问题的方法

单选:概率C>D>B>A 不定选:最少有2个选项,最多选的是3个,时事最多选4个

记住四点:1.提干要看三遍以上.2.做题目要谨慎,将选项看完,做得快很可能就是错得。3

.看清楚有没有不认识的或者可以替换的概念.4.题干看不懂看选项,选项看不懂看题干.总 会看懂的

主观题:1.看完整提问项.后面的提问项可能会有前面提问项的答案2.至少有一道是材料题

,先看问题再看材料,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3.要答到点上,求广不求深,不回答就多说4.不要

划叉,老师看点给分

5.不要留空白,胡说八道老师都会同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