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4250f3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e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0.“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 A.理论脱离实际 三、辨析题

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本判断是错误的。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 则,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说,两者都坚持可知论的立场。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结合起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本判断是错误的。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其次,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本判断是错误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能割裂。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环节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两个认识阶段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或外部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着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也离不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

其次,经验主义的错误的确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忽略甚至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作用。但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避免教条主义是不正确的。和经验主义不同,教条主义轻视感性经验.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书本上的东西才是真实有用的,主张一切按本本办事。这说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

4.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思想或理论,哪怕是完全正确的思想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一种空洞的思想理论,而空洞的思想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第二,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或行动,用于指导实践,使之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变为现实,使思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5.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四、分析题 1.

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 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苟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

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真理是( D )。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 B )。

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

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C.能否付诸实践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D. 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4.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 A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是社会规律

B.真理是自然规律 D.真理是正确认识

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