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4250f3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e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CD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12.下列关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命题正确含义的表述有( BC )。 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 B.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C.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就转化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

13.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CD )。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14.以下属于哲学上的价值特性的有( ABCD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历史性 D.多维性 15.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ABD )。

A.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价值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

C.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不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6.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 ABCD )。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17.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和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因为( ABD )。 A.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真理 B.超越历史时代的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C.对真理必须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

D.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 18.任何真理都是(AB )。 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三、辨析题

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误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含义不以个人和阶级的不同而改变。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含义是: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而只能证实或驳倒当时的部分认识。因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

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体性。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正确。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真理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也不可能结束真理,是因为客观世界是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是发展的,因而人们真理性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要终结真理,而是要为人们认识和发展真理提供指导,开辟道路。

4.“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真理没有阶级性,但是认识和运用真理的人在阶级社会中是有阶级性的,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或选择。 5. 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真理必有用”是正确的,“有用即真理”则是错误的。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 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 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 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

础的。 “有用即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论。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论断。

(1)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

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他或他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是非至上的。

(2)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的世代延续,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

五、分析题

1.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

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1)材料l、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