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联考试卷(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安徽省江南十校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联考试卷(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441488fb307e87100f6962e

经合组织、

东盟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各种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此起彼伏(如科索

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 A.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B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

C.和平与发展,紧张与动荡成为国际形势的一种特点 D.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21.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地纪20年

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

的’说教,实际上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

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表述

错误的是 ( )

A.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

B.受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制约 C.与斯大林的个人因素有关 D.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22.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

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才真正进入全球化

时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 B.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C.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 D.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6分) 23.(18分)民主和法制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和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人生而平 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自然的权 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摘编自古罗马法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司法权如 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

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

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和孟德斯鸠的核心思想。(3分) 材料二世界上历来的党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 承认它,这就是宪法。

——《毛泽东选集》(第2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国在革命成功后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及

其历史意义。(5分) 材料三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严肃又不失活泼地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网络资料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有权不可任性”做了哪些努力?综合上述材料分

析中西方在追求民主法制时的共同点。(10分)

24.(20分)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

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并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8分) 材料二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 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 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 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2)从二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

际体系的创造”的。(4分)

材料三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

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

景。(8分) 25.(18分)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

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

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

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 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

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材料二东西文明的碰撞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 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文

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材料三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竞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 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

“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

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

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

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