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卷试题(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卷试题(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48e7060ec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1

尽艰辛

而其志不改。苏武归汉手持使节,节竿饰物尽落而苏武发须皆白。

两晋读书人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我,自然与自我融,进入超脱空灵的境界。他们

不与世

俗相污染,让自己像一朵花样地开放。陶潜悠然于南山采菊,也许就是当时文人面对乱世的

一种坚 守,《世说新语》上有个另类的记载。阮籍的族弟阮裕有辆好车,借者无不给。有人葬母欲借却不敢言。阮裕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将车焚毁。他们看重的是浊世的人格与情操 之美。

讲刚健有为莫过于唐代读书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一开唐宋散文新气象。他倡古文而不止于古文,他官场蹇促,仍坚持自己的说法,是“非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也”。他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是何等的高标与磊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杜甫,不论谋官还是写诗,他都是待以认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杜甫忧患的深广沉重,在于读书人的“良知”,并由这“良知”而催生士的责任心、使命感。杜甫是一个大写的人。

两宋先有王安石与司马光新旧之争,王安石两次任相而两次罢相,交法图新,不果不悔;后有湘人周教颐以一县令,置身党争外,继颜子之学。在他看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才是理想人格的典范。他用行舍藏,终以退隐讲学为志,理学由是勃兴。

明代王守仁,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讲学在野,而弟子亦多不入仕途。王阳明赋闲于南京,日与门人游千山水间,月夜则环龙潭而坐者上万人,长啸狂歌,歌声响震山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作为一介江南文人竟流寓北方达二十余年,无非是寻机揭竿,起而推翻满清,其民族气节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

清代戊戌政变失败,谭嗣同送梁启超往日本领事馆避难。因不懂日文,谭嗣同与日本人笔谈。他写道 :“梁君甚有用,请保护之。”日本人写道:“君亦应留此。”谭嗣同一笑置之,其时,梁启超面如土色。后谭嗣同同被捕临刑,他仰天浩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无论用、舍,孟子都讲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在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我们敬畏先人,当用先贤美貌滋养我们自己。西学东来的时候,我们不拒绝来自人类任何一方的精神财富,只是要警惕,不要没学像了他人,最后却连自己也忘记了。

(选自《读书人的担当情怀》,《书屋》2020年第三期,有删改)

12.下列有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内圣外王”之道无关乎“用行舍藏”,因为,大部分的读书人少有机会参与治国。 B.“用舍”的关键是在否庙堂;藏于民间,在有修身、在民讲学,便少了士的担当。 C.伯夷、叔齐让君位于前,耻周粟于后,不苟且也不担当,作为遗民看重君臣之义。 D.“舍藏”也可以是积极的,梁启超“面如土色”,避难于日本领事馆,并非不敢担当。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苏武被扣留匈奴,艰难困苦历十九年而志节不改,从始至终践行了“内圣外王”之道。 B.陶潜采菊、阮裕焚车,都有着向内发现自我的高境界,他们把“舍藏”而修身做好了。

C.唐宋文人如韩、杜、王,或进或退都有道义的担当,至于周敦颐退隐讲学是独善其身。

D.同样身处末世,顾炎武、谭嗣同都勇于以“匹夫”而担天下责,体现出士的浩然正气。

14.根据文章,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说“不要没学像了他人,最后却连自己也忘记了”。(5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途 中 梁遇春

今天是个潇洒的秋天,西飘着零雨,我坐在公共汽车里,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既没有像春天那样娇艳得使人们感到它的不能久留,也不像冬天那样树枯草死,却只是静默默地,一层轻轻的雨雾若隐若现地盖着,把大地美化了许多,我不禁微吟着乡前辈姜夔的诗句,真是“人生难得秋前雨”。

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 车子里面和路上和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可要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和人心的种种情调。你坐在位子上默默地鉴赏,同车的客人们老实地让你从他们的形色举止上去推测他们的生平与当下的心境;外面的行人一一现你眼前,你尽可恣意瞧着,他们并不会晓得,而且他们是这么不断地接连走过,你很可以拿他们来彼此比较。这种普通人的行列的确是比什么赛会都有趣得多,路上源源不绝的行人可说是上帝设计的赛会,当然胜过发我们佳节时红红绿绿的玩意儿了。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归宜于静观的,最能吸收外界的刺激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是无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所以无论从那一方面说起,途中是认识人生归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一条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话说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不幸未得入泮,只好多走些路,来见见世面罢!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可见个个的路都是到自由的路,并不限于罗素先生所钦定的;所怕的就是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

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的确是无法可办。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诠,便非真谛,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觉得有意的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豁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奇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 并且只有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弊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我生平所最赏心的许多美景是从到西乡的公共海报汽车的玻璃窗得来的。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闭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这时我真是神魂飞到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剩下的是闸北污秽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甜蜜的东西看得太久了也会厌烦,真是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

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科学家说我们就归于毁灭了,再也不能重走上这段路途。主张灵魂不灭的人们以为来日方长,这条路我们还能我够一再重走上几千万遍。将来的事,谁去管它,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

15.文中作者对“行万里路”换了一个怎样的“解释”?(4分)

答: 16.简析第1段描写秋景的意图。(5分)

答: 17.行文为什么要插入“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这一细节?(4分)

答: 18.根据文章,不难理解作者“看到了世界”。他是怎样“看到世界”的?给在“途中”的你以怎样的启示?(7分)

答: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12分)

主持人:今天上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双方在会谈后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

解说: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结束会晤后来到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共同会见中外记者,介绍会谈成果。

胡锦涛:我和奥巴马总统都认为,当前全球性的挑战不断增多,为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在新的形势下,中美两国在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奥巴马:面对21 世纪的重大挑战,我们两国都不能通过单独行动加以应对,美国欢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美国来说,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推断说,我们有好的做法用到别人身上的时候也可以带来好处。

白岩松:中国有一句话叫“和谐世界”,老话是最管用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美联合声明》有非常有意思的两段话。第一段话是”双方强调各国及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对方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后面紧跟的是“成熟的合作伙伴、平等的合作伙伴是面对分歧的”。 (1)试简析文中“和”的意思。(50字左右)(4分)

答: (2)结合“和而不同”的观点,就中美双方会谈一事写一则新闻短评。(150字左右)(8分)

答: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雨 伞

【日本】川端康成

春雨似雾,沾润人的肌肤。跑出门口的少女看见少年的伞,这才察觉:“呀,下雨呐?” 少年默默地将雨伞移过去给少女挡雨。少女只有一侧肩膀在雨伞下。少年却难以启齿说出:“请过来”,少女虽然也曾想过自己用一只手扶着伞把,但总想从雨伞下溜走。

两个人走进了照相馆。少年的父亲是个官吏,即将调任远方。这是为他拍的临别赠相。 “二位请并排坐在这儿。”摄影师指着长椅子说。 少年却站在少女的背后。他把扶着椅子的手指轻轻地触模少女的短外褂。这是他初次触及少女的身体。透过手指传导过来的微微的体温。

“头发……”少年对少女小声地说。

少女猛然抬头望了望少年,脸颊倏地绯红,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了喜悦。像孩子般乖乖地碎步走进了化妆室。方才少女看见少年经过门口,顾不及整理一下头发就飞跑出来,头发蓬乱得像是刚摘下游泳帽似的。少女一直为这乱发耿耿于怀,可在男子面前连拢拢两鬓的短发修饰一下也觉着害羞。少年也觉得,如果对她说声“拢拢头发吧”都会羞辱少女的。

向化妆室走去的少女那股子快活劲儿,也感染了少年,喜悦之余,两个人理所当然地互相偎依坐在长椅子上。

刚要走出照相馆,少年寻找起雨伞来。忽然看见先走的少女已经手里拿着那把雨伞站在门口。少女发现少年望着自己才意识到自己是拿着少年的雨伞走出来的。

少年难以启齿说出“让我拿雨伞吧”,少女则无法把雨伞交给少年。然而,此时此刻两个人与在来照相馆的路上迥异,突然间变成了大人,带着夫妻般的心情踏上了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