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物质文化与小学陶艺教学融合探索课题结题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新疆非物质文化与小学陶艺教学融合探索课题结题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53017db33d4b14e852468c7

新疆非物质文化与小学陶艺教学融合探索课题结题报告

新疆石河子第一小学 冉刚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的生命记忆和智慧的结晶,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新疆的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刻录着新疆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各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宣传教育对于学校来说非常重要,学校没有专门开设方面的课程,学生看的书籍里几乎也没有介绍这方面的书籍,也没有专门的地方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知识,这样就造成 学生不知道我们新疆还有壁画、文明古迹、不知道楼兰还是一个古国、不知道《玛纳斯》是一部史诗、不知道新疆也有木乃伊---楼兰美女、甚至都不知道新疆的丝绸之路??。也就造成在课堂上想要表现新疆不知道如何表现、不知道画什么等等问题。我校学生处于上述的情况,又根据泥土同孩子们有着不解之缘,玩泥巴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能够在玩泥中得到快乐。对孩子们来说,陶艺就是玩泥巴。泥的可塑性,有利于儿童操作,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用泥作为材料,也为儿童的自由表现、自由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泥塑作品烧制过后变成陶艺作品的过程,会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成功感,促使我们开展新疆非物质文化与陶艺教育融合探索。帮助学生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了解,以及加强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就解决了学生们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以新疆非物质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为主,运用陶艺不同的表现方式,以丰富学生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新疆以及保护新疆非

1

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价值观,针对新疆非物质文化与陶艺的融合主要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陶艺教学、研究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融合的必要性 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说具体点,诸如我们新疆的十二木卡姆、《玛纳斯》史诗、麦盖提农民画等还有我国其他地区的如:木刻、皮影、京剧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新疆民族文化的尴尬处境。

然而随着新疆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新疆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新疆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毫不留情地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所淹没的危险。人们越来越担心,一些弱势民族的文化语言不断地消失,人类文化多样性在不远的将来不复存在。维吾尔木卡姆、达瓦孜、土陶??这些我们曾见惯不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却象珍珠般珍贵却又罕见。

现在,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都有一种轻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特别是在我们青少年儿童中,对于他们来说,孙悟空、猪八戒就是没有日本的圣斗士、机器猫、蜡笔小新看着来劲。哈里波特在一夜间让他们为之神魂颠倒。妈妈给孩子讲牛郎织女传说的越来越少,讲欧美童话的越来越多,报纸、电视更是连篇累牍地造势宣传中国人如何欢度圣诞节,其势头远远超过库尔邦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但民族文化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得以繁荣的根,经济、科技落后就会亡国,没有了民族文化,就会灭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现代化步伐,外来文化可能会对中国文化的走向发生更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本土化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在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的呼吁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个陌生的名词,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3年开始的全国非物

2

质文化遗产普查,使一批珍贵的频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拯救,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我们经常说的话,应该使我们懂得,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人对全世界所做的贡献。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也是保护全人类。

3、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小学教育最佳途径是陶艺教育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民间艺人或演出团体等方式进行传承,或者就是由民间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程序和工具等都非常繁琐,学生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很抽象,这些对于新疆非物质文化在小学的传承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为解决这一个问题陶艺教育能够使抽象文字变得更具体直观形象,同时也符合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学内容\;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各类学校艺术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空间\。所以新疆非物质文化与小学陶艺教育的融合探索是一个具有价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探索效果假设

a、新疆非物质文化与陶艺教学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b、开展新疆非物质文化与陶艺教学探索也增强了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

c、新疆非物质文化与陶艺教学结合学生通过双手立体直观展示出自己对新疆非物质文化的认识,从中也可以培养出新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五、研究方法和具体措施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正如第31届美术教育国际协会的精神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美术教育讲坛上有自己的地位,就不能盲目地追随国外的美

3

术教育思想和方法,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挖掘出他们的美。只有这样,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才有发言权。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轴向世界的起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让他们从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得美,乡土文化的美。” (一)、研究对象

本校中高段(4-6年级)兴趣班的学生为探索对象,因为兴趣班的学生人数少便于辅导,还有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陶艺技能技巧这样可以减少老师对陶艺技能技巧方面辅导时间。这样逐步开展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到全员。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根据学生与本校实际情况,选择中、高年级兴趣班的学生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分析制作陶艺的条件、操作方法,搜集新疆非物质文化内容,进行课堂实践。 2、个案研究法。选择较为典型的案例,研究新疆非物质文化在陶艺教学的融合。 3、文献研究。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指导课题实践,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三)、具体实施

教育是文化的翅膀,文化是教育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如今随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落到实处。以新疆非物质文化为例,结合学校美术教师资源,每个教师可以负责一个课题的研究。比如十二木卡姆,高台民居,龟兹文化等。带领学生在陶艺教学中开展这些课的学习。

1、初期以欣赏教学为主,让学生初步了解其特点及审美价值,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和启蒙。

2、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夏令营的形式带领学生们参观民间艺人的制作技艺。如参观我们地区民族乡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寓教于乐,加强学生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

3、多组织民间艺术学家,民间艺术团体来学校进行讲座及演示,多和我们老师及学生进行交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