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543ae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4

(4)、对本课题作初步的文献研究。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4年12月

(1)、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关系。

(2)、从管理的角度确立教学三阶段(准备、施教、巩固与评价)的地位,研究其有效(高效)性所要达到的度。

(3)、从实践层面上进行各学科管理研究,把各阶段的教学行为放到系统中全盘统一管理。重点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改进。

(4)、将教学准备行为分解为教师教的准备行为和学生学的准备行为,研究其高效性策略。 (5)、研究总结高效课堂的管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指导教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课堂管理思想与教学艺术。

(6)、研究课堂教学的后续行为,包括学生的作业练习、教师的辅导补救、学习效果的诊断评价等,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才是高效的。

(7)、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研究实践的培训,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和进度。

(8)、收集研究成果,定期以书面形式进行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9月 (1)、汇总子课题研究成果

(2)、学校总课题结题申报、完成成果鉴定

九、研究结果

我校经过四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信息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教学方法而运用”,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教学方法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教学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创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知识形象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

- 9 -

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创新出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信息技术环境下使难点简单化。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影片,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

3.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进程个性化: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课堂教学“个性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环境下使教学过程探索化: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本身都要求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掌握知识。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信息技术环境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认识到,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问题,二是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课题组借助网络、图书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信息化教育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进程;学校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研究促进了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更新。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的实现。广大教师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活力。

(四)积累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资料。

在课题的研究中,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好地处理了教学新旧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做到了创新更要有效。为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课程的成功案例和课件。先后听评研究课——节,撰写教学案例——篇,制作课件——件,在区上上示范课——节。

十、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 10 -

1、结果分析

我校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教研促进法、案例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

一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

但通过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或频繁地使用媒体,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认真思考问题的不多,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反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认真进行学习内容的学生有限,课堂监控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研究认为,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不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互补既不同于纯粹的传统课程教学,也不同于纯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 11 -

2、我们的思考

虽然我们在开展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点成效,但反思我们的研究过程,也还存在许多思考:

1.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任务繁重,科研人员还需加强学习。

2.此课题不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运用上,在对课题研究实践的理性归纳和提升上存在着困难,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需要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3.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教育教学一线骨干人员,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的教学负担较大,课题研究的教师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4.不同学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不同课型的优势互补模式研究等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执笔人:许娟 姚剑

2015年11月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