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之小说(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7年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之小说(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55fba2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9

17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题目问到“我”的作用,可根据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小说所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般来说,小说利用第一人称,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再加上这篇小说中“我”是事件的参与者,事件的发展变化是由“我”提议而产生的,所以“我”起了推动情节的作用。而且 “我”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从小说中王有福说话谦和、见了晚辈也要鞠躬等行为可知他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的性格;从小说中他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这些是可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有点狡黠的性格;从小说中他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等行为可看出他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的性格。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而且,这道题还暗中考查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这是一道颇有综合考查性质的试题,出得很好。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考生如果采取认同王有福的立场,可从揣摩王有福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酒店方面寻找理由;考生如果采取认同“我”的立场,可从揣摩“我”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王有福寻找理由。

六、【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

18

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19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答案】

11.①忙碌②辛苦

12.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13.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15.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画线句子,把握与母亲劳作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母亲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的态度与评价等。筛选归纳母亲劳作的特点。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劳作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特征的事例。如“忙着”“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亲自挑上楼去”然后分条概括为辛苦、忙碌等。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答,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对火车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做铺垫,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技巧点拨】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题“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对火车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做铺垫,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映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分析情节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如本题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4.试题分析: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如本题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是以此引出下文,后者主要是呼应开头,总结上文。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如本题“闭上眼睛”“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等,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