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况课件整理(1-8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自然辩证法概况课件整理(1-8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560681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5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 37 溯因推理——种提出尝试性假说的推理 ............................................................................. 37 想象、灵感和直觉——科学发现的心理学机制 ................................................................. 38 假说的特点和作用 ................................................................................................................. 38 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 38 什么是检验蕴涵? ................................................................................................................. 38 假说检验的三个步骤 ............................................................................................................. 39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两种有效式 ......................................................................................... 39 关于假说的确证 ..................................................................................................................... 39 关于假说的证伪 ..................................................................................................................... 40 什么是判决性实验? ............................................................................................................. 40 (一)假说评价的经验标准 ................................................................................................. 40 (二)假说评价的功能标准 ................................................................................................. 40 (三)假说评价的结构标准 ................................................................................................. 40 简单性原则何以重要? ......................................................................................................... 40 (四)假说评价的背景标准 ................................................................................................. 41 本讲主要参考书: ................................................................................................................. 41

第七讲 技术的本质与价值 ................................ 41

本讲内容 ................................................................................................................................. 41 对技术概念的种种理解 ......................................................................................................... 42 技术的一般定义 ..................................................................................................................... 42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 42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 42 人类身体的局限——技术产生的基本前提 ......................................................................... 42 超越人体的局限性——工具对人体的取代与优化 ............................................................. 43 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43 马克思的评价 ......................................................................................................................... 43 技术推动社会变革 ................................................................................................................. 43 什么是高技术? ..................................................................................................................... 44 高技术的高效益举例 ............................................................................................................. 44 高技术究竟指那些技术? ..................................................................................................... 44 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 ............................................................................................................. 44 本讲主要参考书: ................................................................................................................. 44

第八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 45

本讲内容 ................................................................................................................................. 45 ? 科学的社会运行(3—15) ............................................................................................... 45 ? 科学共同体及其行为规范(3—9) ............................................................................. 45 ?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10—13) ............................................................................. 45 ? 科学奖励系统(14—15) ............................................................................................. 45 ?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16) ......................................................................................... 45

- IV -

自然辩证法概论

几点说明

1. 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由“自然辩证法概论”(44学时)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8学时)两部分组成,共72学时。其中,前者授课11周,后者授课7周,第20周考试,形式为闭卷。

2. 考试按100分制记分,其中,自然辩证法占60%,科学社会主义占40%。总分70分为合格。

3. 成绩以考试为主(约占70-80%),适当结合平时成绩(约占20-30%)。平时成绩主要指期中作业,也可能包括考勤。

4. 考试题型为客观题30分(其中单选20分,多选10分),主观题30分(三个问答题,每题10分)。

教学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每次一讲,约8—10讲

第一讲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本讲内容

? 绪论:什么是自然辩证法(5—9) ? 古代朴素自然观(10—14) ?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15—25)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26—30)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由来

自然辩证法原是恩格斯一部著作的名称。这部著作主要论述自然界的客观辩证规律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思维方法问题,阐明辩证法不仅存在于社会生活和人类思维中,也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

恩格斯的这本书写于1873年至1886年间,是一部未完成的书稿,它由10篇论文、一批札记和片断组成。恩格斯生前未曾发表。恩格斯逝世30年后的1925年,苏联以《自然辩证法》为书名首次出版了这本书。

恩格斯的这一著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领域——自然辩证法,并成为这个学科的奠基性著作。

- 1 -

两个名称并存——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 ? ? ? ? ? ?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会名称)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研究生公共课名称) 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学科目录)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哲学系所属教研室)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和内容

? 自然观 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探讨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 科学技术观 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研究,探讨作为认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规律。

? 科学技术方法论 即对人的认识本身的辩证法研究,探讨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 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哲学,在学科分类中属于哲学门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

? 交叉性质 自然辩证法横跨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领域,是“理科中的文科”,又是“文科中的理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 中介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二级学科,它的抽象性和普适性比自然科学大,比哲学小,是一个中间层次。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 提高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学科,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并学会辩证思维方法。 ? 拓宽知识视野,增长理论才干 自然辩证法文理交叉,蕴涵着科学文化的职能。学习自然辩证法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了解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科技意识,树立科学精神,从而有助于提高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

何谓自然观?

? 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 自然观由自然科学的水平所决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观。唯物主义自

- 2 -

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 此外,20世纪以来在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古代朴素自然观——古希腊自然观

?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诞生。这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模式。它一扫史前神话宗教自然观的传统,开始尝试对大自然作出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这种说明主要是围绕万物的本原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来展开的。例如泰勒斯的“万物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的本原是“火”、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以及德谟克立特的“原子论”等。 ? 由于古希腊时代的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纠缠在一起,自然知识被囊括在哲学之中,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古希腊人对自然的说明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运动是不可能的”——思辨的一个例子

? 芝诺的证明:移动位置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路程的一半的地方,但要走完这一半的路程,又必须先经过这一半的一半,如此递推下去,物体最终只能停在原地不动,所以运动是不可能的。

“上帝是存在的”——思辨的另一个例子

? 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他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思辨的一个典型例子。 ? 证明:

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即上帝是无限完满的);

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即完满的东西必定具有存在的属性,不具有存在属性的东西就谈不上完满); 所以, 上帝(实际上)存在。

芝诺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是一位才思敏捷的哲学家。他曾经四处游说,宣传“运动不可能”的主张。他的这个结论是难以接受的,但人们又无法反驳他的论证过程。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 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漫长的1000年,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因而这一时期的自然观实际上是基督教神学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这些总的看法归结起来就是上帝创世说、地球中心说、人类原罪说、灵魂不死说等。

? 与古希腊朴素的自然观相比,中世纪的自然观显然是倒退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纪,科学技术基本没有发展,因而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