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指”课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新五指”课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5670c2cf5335a8102d22097

成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断裂,从而造成儿童的畸形的自我认识与对成人世界的不当认知。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是慢的艺术。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拥有生活情趣,培养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体验挫折的坚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困境突破的快乐;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能承载的挫折度内,每天去感受生活的新奇与成功的喜悦;让孩子爱生活、爱自己、爱他所爱的人,和被他人所爱,让幸福感在生命中涤荡。

著名诗人纪伯伦在《给孩子》中写道: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儿女。/他们通过你,但并非来自你。/就算他们和你在一起,也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让他们的身体住在家中,/但关不住自己的灵魂。/因为他们的心灵怀想这明日之屋。/那是你不可能去拜访,/甚至在梦中也到不了的地方。/你很努力想要跟他们一样,/但是你的追寻却不会让他们像你。/因为生命并不会倒流,/也不会逗留在昨天。/你是弓,孩子是箭,/他们即将射向远方??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铁芳.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3、 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4、 方州.孩子的好性格是这样培养的.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2

建设童心学校,提升教师幸福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儿童幸福感研究(教师篇)调查报告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儿童幸福与学校发展研究\课题组 黄勤霞 何忆佳 (执笔)

引言

要让学生感受幸福、获得幸福和表达幸福,必需提高教师自身对幸福的理解、追求、愿望及能力。 因为只有当办学的第一要素教师具备了\爱生如命、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将孩子的幸福看成教书育人的中心,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时,对儿童实施幸福才成为可能。

一、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步骤:调查构想--案卷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的修改、试调查--全校教师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报告主要内容:

我校于2007年12月7日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了\我爱我的工作\教师幸福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涉及我校教师对幸福的认识、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了解、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生活质量的期望。综观调查分析,该问卷基本能反映教师的真实状况。

四、调查对象:全体教师

五、调查内容、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1、此次对本校10位男性,68位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30岁以下的为34%,30-40岁的占45%,40-50岁的有13%, 50岁以上的有7%。数据显示,这是一支年轻而成熟的教师队伍。

2、一中心小学的教师是一群文化素养较高的老师,从文化程度来看:85%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数据

9

还显示了,学校教师4%为中学高级教师,66%为小学高级教师,30%为小学一级教师。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占了超过一半;基本解决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3、据调查统计,本校教师已婚达74%,且家庭成员呈\三口之家\的达68%。这也意味着大多数老师不但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同时也承受着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负担。

(二)情况分析

\教师对幸福的认识\调查有九项内容,其中\哪些因素最让你有幸福感\和\你认为自己做出何种努力会更接近幸福\,情况如下:

1、 教师对幸福的认识 数据描述

幸福因素 在对教师幸福感认识的调查中,追求\家庭美满\的高达85%,教师把家庭看得非常重;其次是被\同事、家长、学生认可和信任\达到57%,由此可见,教师觉得尊重、理解、信任比学生的成绩和自己职位晋升来得更重要;收入不断提高,福利好55%,因为经济是基础。

接近幸福 虽然教师工作繁忙,个人支配时间少,经济收入也不高,但教师们还是有一颗平常心。数据显示,57%的老师认为\内心平和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幸福的\;有56%的老师觉得\知足常乐,尽可能减少自己多余的欲望\会更接近幸福;还有36%的老师觉得要珍惜自己的每一项成就。

2、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了解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内涵就是追求儿童幸福,教师对这一理论的认同感调查如下:

数据描述

对追求儿童幸福的认同感 在对教师进行的\您对学校创始人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是否了解\,调查显示:非常认同31%;认同64%;无所谓5%;不认同,无。

对\活教育\思想的了解并践行 有31%的教师通过\看陈原著、参观陈馆、听专题讲座\等渠道对\活教育\思想很了解并自觉饯行;61%教师了解并能根据校要求饯行;一部分新来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准备尝试。

10

3、对待工作态度。

一中心教师对教师职业特点、性质及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创办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也有一定程度的认同。这得益于学校将十六字校园文化滋润于教师心田。

数据描述

对待工作 数据显示,38%的教师对这个职业感觉\很自豪、幸福、热爱\;有38%的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目标是\永不满足,追求更好\;有57%的教师对待教师工作的态度是\主动、积极、充满干劲、擅于发现问题\。

对待荣誉 学校提倡做人、做事的同步提高,追求卓越的工作境界。教师之间的合作共赢,为人大气,教师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调查中显示:有51%的教职员工对各级行政机关颁发的荣誉证书都很自豪。对其他组室同志获得的各类奖项、评先进、评优都会正确对待,看到他人的长处。

在您对\荣誉的看法\调查中,希望\领导肯定我的工作\的占51%,说明在老师的心目中,得到别人的肯定是一件幸福的事。还有42%的教师会关心他人,倾听他人的心声,愿意为他人排忧解难。

对待学生 调查数据显示,有45%的教师对班上特殊学生或困难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并加以关注;53%的教师\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认为能\锻炼学生的能力\;56%的教师对教导处的平均分排名\无所谓\。从中说明,一中心的教师教学观念已经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

4、对生活质量期望。

数据描述

收入与工作关系 数据显示,68%的教师认为\收入和工作量相比不成比例\;44%的教师\对目前的经济收入和福利保障\不是很满意;学校68%的教师家庭是三口之家,家庭负担较重。这虽然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所致,但反过来证明学校教师不是仅仅为了钱而工作,而是为了这份热爱的事业,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恰恰也是一个教师幸福感的最大体现。

负担与工作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55%的教师认为\工作繁重,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太少\;而51%认为\工作太累,很难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在对教师身体状况的了解中反映出\很少锻炼身体,状况较差\的占56%。说明教师负担还比较重。

其他因素与工作关系 学校教师上班路途遥远,学校取消校车后给教师的上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41%的教师\离学校较远,坐公交车或出租车上班\。 而在住房问题上\想换新房\和\急需改进住房环境和设施,急需购新房的\分别占28%和15%。对于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活动,因为经济和时间的原因,38%的教师表示\学校组织欣赏高雅艺术,自己很想去,但不大会去买票看。\

六、问题与对策研究

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因素是多元的,多因的。如:生活收入水平、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生活质量、学校评价体系、和谐人际关系、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等等。从调查过程中感觉到,教师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角色意识还要加强。

1、增强甘当\童心\教师的意识

目标引领。学校坚持践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在创办过程中,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并将这些重要观点体现在学校三年办学规划中。学校要通过各种座谈会、教代会代表充分讨论,倾听大家的真知灼见,从而更好地形成共识,为引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因为学校提出创办\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具体的实践者,能为儿童创造幸福的还是广大的教师,所以增强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榜样引路。学校围绕争做\童心\教师,每年评选校精神文明\十佳好事\或\十佳岗位\,通过精神文

11

明工作会议,表彰那些在关怀童心、呵护童心、帮助学生追求儿童幸福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人和事内在的精华。

倾听呼声。每学年结束,德育处都会通过座谈会或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在践行儿童幸福实践过程中的长处与不足,针对不足要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与措施,从而引导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调适各自的工作策略。

2、提升争做童心教师的能力 专家引领,转变观念。学校每学期结合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请专家到校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辅导,目的让广大教师更好的将童心文化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形势融为一体。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用科学态度、人文精神践行童心办学理念。

专题学习,明确方向。借80周年校庆之际,在筹备过程中对学校践行的陈鹤琴\活教育\思想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采用各种行之有效、喜闻乐见的手段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了解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使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践行。

勇于创新,形成合力。引导教师研究当今儿童的身心规律和发展特点,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考虑他们所思、所想、所需,积极探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手段,同时注意积累教师在实践中的经验,进行分享。整体提高全校教师的育\心\水平和育\心\能力。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儿童生活的各种场所,如家庭、社区、社会等,千方百计地与这些力量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专家认为,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

关于\新五指\课程重构的调查与分析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关于\新五指\课程重构的调研报告

一、研究缘起

\五指\课程源于著名教育家陈鹤琴20年代初在幼儿教育中倡导活教育的五指活动。其提出编制幼儿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科学、儿童艺术和儿童语文等五个方面,而幼儿园的课程则全部包含于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运用圆周法、直进法、混合法来进行单元教学。(注:选自陈鹤琴全集第2卷)

\新五指\课程是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通过实践和研究,依据学校教育传统和创新探索,逐步建立的系统校本课程,这一系统课程是对\五指\活动的继承与创新。\新五指\课程内容涉及小学生全面成长的五个方面,包含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要求,力图从\德\(公民与礼仪),\智\(学科与探究),\健\(健康与生活),\艺\(艺术与人文),\创\(科技与创新)等五个方面实施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建构。

\新五指\课程是学校在原有办学成果的基础上,再一次回归创始人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体系,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课程改革的进程,提出开发和建设\新五指课程\,帮助学生\做中得幸福\的办学新思路。建设\新五指课程\成为学校\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二、价值基础

\新五指\课程的重构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在陈鹤琴老先生幼儿课程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新五指课程\,就是要将全面育人的主张在课程层面加以落实,在规划设计学校课程时,既凸现陈老\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课堂\的课程论思想,又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所加强。\新五指\课程是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支撑学校品牌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前提。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利于在宏观层面使学校全体员工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新五指\课程的重构有利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宗明义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这个核心理念抓住了教育本质,突显了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发展。\新五指课程\提出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