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随堂练习答案(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大学语文随堂练习答案(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654157ad02de80d4d84033

写作要求:

(1)体裁为议论文

(2)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 (3)字数600。

二.《大学之道》

(一)填空题;

1、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 )、( )。

2、儒家的“八目”是指( )、致知、诚意、正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

4、“大学”一词在古代含义有二:一为( ),二为相对于小学而言的( )。

5、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 )。明德就是指( )。

(二)选择题:

1、《大学》最早来源于( )。

A.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B.《礼记》 C.程颢、程颐的整理 D.《论语》 2、《大学》是中国古代阐释( )的重要著作。 A.儒家仁政学说 B.治国之道 C.道德文化教育理论 D.修身养性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儒家做人准则提出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程颢、程颐 4、儒家学说“八目”与“三纲”的关系是( )。

A.八目是实现三纲的途径 B.八目是三纲的目标 C.三纲是八目的目标 D.三纲是实现八目的途径

5、称《大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的人是( )。 A.南怀瑾 B.孙中山 C.朱熹 D.鲁迅

(三)判断题:(请根据判断在每题后的扩号里打√或打×)

1、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成为独立的篇章。( )

2、孔子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它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成为儒家经典。( )

3、“大学”是对“小学”而言,“小学”的任务是“详训诂,明句读”,“大学”的内容是研究治国安邦之道。( )

4、唐朝以后,《大学》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的道德教育具有影响深远。( )

5、“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 )

(四)问答题:

1、说明“三纲八目”的内容以及三纲与八目之间的关系。

“三纲”即三条纲领,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这三纲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八目”即八个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平天下”是治理国家。这八目既是实现三纲的途径,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学习进步的阶梯。

2、列举身边的实例来分析《大学》对中国文化心理的影响。

3、把《大学之道》翻译成白话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五)作文题:

1、《简论“修、齐、治、平”》 2、《大学》与当今大学教育 写作要求:

(1)两篇的体裁都是议论文。

(2)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清楚。 (3)不少于600字。

三.《非攻》(上)

(一)填空题:

1、《非攻》是先秦墨家学派代表著作( )中的名篇,约写于( )初年。 2、墨子姓墨名( ),战国初期思想家。他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的( )学。 3、《墨子》集中体现了墨子主张( )、( )等思想。 4、《非攻》中的“非”是指( )。“攻”是指( )。

5、本文以高超的( )手法来论证,用显而易见的( )来说理。全文三个自然段都是如此。

(二)选择题:

1、墨子的思想有强烈的现实性,代表了当时( )的利益诉求。 A.庶民阶层 B.中小地主阶层 C.贵族阶层 D.帝王

2、在“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中,“以”的意思是( ) A.因为 B.用 C.而 D.凭

3、墨子主张“非攻”,是指反对( )战争, A.防御型 B.攻击型 C.掠夺型 D.开拓型

4、《墨子》的文章在写作上具有( )的特点。 A.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 B.篇章短小,语言精练,饶有风趣 C.善于类推,逻辑性强,质朴无华 D.辞锋犀利,鼓动性强,富于雄辩

5、墨子“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以及“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是继承了( )的思想。

A.庄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三)判断题:(请根据判断在每题后的扩号里打√或打×) 1、《非攻》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所选为上篇。( )

2、墨子指出战争乃天下最大的祸害,而人民则是最大的受害者。( )

3、今存《墨子》中的《兼爱》、《非攻》等篇,都是墨子亲笔所写。( ) 4、“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中的“苟”是指假如。( )

5、“以此说往”是指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往”不是指过去,而是指向前行。( )

(四)问答题:

1.说明本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表达了墨家反对不义战争的观点,通过层层比喻和推论,对当时强大的诸侯国为了扩张国土,制造借口去攻占弱小诸侯国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指出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2.说说“非攻”一词的含义,分析墨子主张“非攻”的理由。

3.分析本文的用类推手法来论证的写作特色。

本文以高超的类推手法来论证,用显而易见的普通事实来说理。首段由小到大列举不义的事实,从窃人财物一直推演出掠夺杀人的战争是不义的结论,逻辑清晰,富于雄辩。第二段顺着“杀人”话题,用类推的手法对进行驳斥,提出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是谬论,指出不能将此不义之战“书其言以遗后世”。第三段以不辨黑白.不辨苦甘的人作比喻,批驳了那些不辨小非.大非的君子,对是非标准混乱的“天下君子”进行了有力谴责。

本文运用了类推说理的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义正辞严。特别是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推,类比告终,推理圆满,境界全出。 5 作文题:

1、《论战争的义与不义》。要求:体裁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

2、请学习《非攻》“用类推手法来论证,用显而易见的普通事实来说理”的方法,将交通上的横冲直撞与网络上的随意宣泄等作为题材,写一篇杂文,要求自己命题。

四.《天时地利人和章》

(一)填空题:

1、孟子,名轲。( )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被称为( )。 2、孟子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 )( )。

3、《孟子》一书是( )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 )。

4、“天时”指( );“地利”是指( )。

5、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 )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不同作用;第二部分进一步论证了( )在战争中的作用。

(二)选择题:

1、孟子论证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重要性的排位是( )

A.天时、地利、人和 B.地利、天时、人和 C.人和、天时、地利 D.人和、地利、天时

2、本文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得道”也可理解为( )

A.道路正确. B.有道理 C.方法正确 D. 得人心 3、孟子在本文中主要着眼于( )的问题

A.战争性质 B.王道仁政 C.民心向背 D.人性善恶 4、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是( )的学生

A.孔子 B.孔子嫡孙子思 C.子思门人 D.墨子 5、孟子的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 )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民本思想 D.仁政学说

(三)判断题:(请根据判断在每题后的扩号里打√或打×)

1、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 ) 2、孟子曾任齐宣王的客卿,晚年回到家乡,讲学和著书。( )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提出者是孟子。( )

4、较之《论语》,《孟子》篇幅长议论多,但还是保留着语录体的形式。( )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 )

(四)问答题:

1、分析“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他从军事需要出发,认为“天时”指有利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的地利环境,“人和”指人的团结.人心所向和在战争中指挥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孟子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加以比较,特别是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认为 “人和”就是人心所向,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非其他。

2、从本文的结构入手,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