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随堂练习答案(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大学语文随堂练习答案(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654157ad02de80d4d84033

从结构看,本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不同作用。第二部分,进一步深入论证“得道”在战争中的作用。从论证过程来看,开头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接着逐层推进,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其实,“得道”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至此,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论证也更加完整。

3、列举课文中的实例,分析本文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

本文使用了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情感色彩。如排比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对偶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顶真手法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五)作文题:

4 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理论,写一篇论证当前我们生活中的事情的文章。题目自拟,字

数不少于600。

5 运用儒家的“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观点,写一篇《也谈

生命的价值》的文章, 写作要求: (1)联系现实

(2)也可以与之观点不同。 (3)体裁不限,字数800。

五.《山木》(节选)

1 填空题:

1、庄子,战国时期人,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 )。 2、庄子洞察到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认为所谓( )的社会,不过是“窃钩者诛,( )”的强权世界。

3、《庄子》是庄周和他的( )所著的道家经典,被道教奉为( )。

4、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 )主义色彩,富于( ),喜欢用( )故事形式. 5、《山木》中,庄子从( )和( )这两个前后矛盾的故事中,得出要在材与不材间自处的设想,似乎这样才能够在乱世远离灾祸,保全自身。 2 选择题:

1、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都不存在差别,表现了( )的世界观。 A.无为而治 B.“逍遥游” C.虚无主义 D.顺应自然

2、在《山木》一文中,庄子认为处世的最佳途径是( ) A.不材可得终其天年 B.成材可得保全性命 C.最好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D.浮游于道德之乡,与时俱化,物我两忘

3、本文中“物物而不物于物”一句,第一、三个“物”意思相近,第二、四个“物”意思相近,它们分别是( )

A.动词“支配”与名词“外物” B.名词“外物”与动词“支配”

C.状语“按照”或“被”与名词“外物” D.四个“物”都是名词“物体或“物质”

4、庄子虽然贫穷,却不愿受官场的玷污和羁绊,拒绝做官。这表现了他的( ) A.刚正廉洁 B.超然尘外 C.顺应自然 D.清醒自保

5、“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此句中的“不然”的“然”是指( ) A.这样 B.对 C.自然 D.是 3 判断题:(请根据判断在每题后的扩号里打√或打×)

1、“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是讲事物总有相反的一面。( )

2、庄子追求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 3、“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中的“舍”是名词,指宿舍。( )

4、《山木》的“游于道德之乡”,与《逍遥游》中的“无己、无功、无名”,与自然化而为一的意思基本相同。( )

5、《庄子》文章机趣横生,是说它们寓意深刻同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诗意与哲理交融。( ) 4 问答题:

1、就《山木》谈谈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山木》记叙了庄子与弟子对话,由“山木无所可用而见存,雁以不材而被烹”说起,通过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而雁不能鸣因而被杀的故事,说明在乱世很难找到一条自我保护的万全之策,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这里所推崇的游于“道德之乡”,与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中所说的“无己.无功.无名”,与自然化而为一的意思相近,形象地表现了庄子以超然尘外为特征的哲学思想。

2、从本篇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庄子》文章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本篇正是以寓言立论,以形象直接说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寓意深刻,实现了诗意与哲理的交融。而且,文章想像丰富,机趣横生,情感浓郁;行文跌宕跳跃,语言畅达明快,句式错综复杂,节奏鲜明而音调和谐,体现出了庄子特有的浪漫主义风采。

3、自学本篇的附文《逍遥游》,概括出它的主要意思。 5 作文题:

6 学习庄子以“寓言立论,以形象说理”的写法,写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处世或为人的道理。 写作要求: 1 自己编写寓言。 2 所讲道理明确,语言生动。

3 题目自拟;字数600左右。 4 以《逍遥游》为题,写一篇散文。 写作要求:

(1)题材不限,想象丰富,文字生动。 (2)字数800。

第三章 史家绝唱

一.《郑伯克段于鄢》

(一)填空题:

1、《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 )体历史著作。据说是春秋鲁国史官名叫( )的为《春秋》所作之传。

2、《左传》较为详细系统地记载了( )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具有重要的( )价值。

3、这篇课文记叙了发生在公元前722年( )打败其弟( )的历史事件。

4、本文叙述了( )之间的争权夺利和互相残杀,以及他们与其( )武姜之间的纠葛。 5、本文作者既善于用简括的语句写出( ),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 )。

(二)选择题:

1、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标题中的“克”和“于”的意思分别是

A.克服;被 B.克制;在 C.战胜;在 D.战胜;被 2、在本文里,以下两个名字实际是同一人的一组是( )

A.郑庄公和寤生、共叔段和京城大叔、公子吕和子封 B.郑武公和武姜、郑庄公和寤生、共叔段和虢叔 C.郑庄公和寤生、共叔段和京城大叔、祭仲和子封 D.郑庄公和寤生、共叔段和颍考叔、公子吕和子封

3、以下词语都出自于《《郑伯克段于鄢》,其中属于成语的是( )

A.不到黄泉不相见 B.其乐也融融 C.多行不义,必自毙 D.不义不暱

4、本文叙述郑庄公兄弟间的争权夺利,以及他们母子间的纠葛。其主题是( )

A.揭露了古代王室内部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和残酷性。 B.宣传了孝道观念,揭示了亲情和母爱的重要性。

C.既揭露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尖锐和残酷,也说明亲情是不能背叛和丢失的。 D.刻画了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和无情。

5、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这里的“焉”是指( ) A.怎么 B.同“鄢” C.哪里 D.于此

(三)判断题:(请根据判断在每题后的扩号里打√或打×)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其作者是春秋时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

2、因为《左传》记载了春秋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所以仅仅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

3、“隧而相见”中的“隧”的原意是指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 ) 4、郑庄公虽然取得了胜利,却因母亲和弟弟的背叛而内心十分痛苦。( ) 5、武姜的不仅自私偏狭,而且充满野心,想取郑庄公而代之。( )

(四)问答题:

1、请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记叙了郑庄公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全文结构严谨完整,情节波澜起伏,叙事详略得当。作者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母子三人的亲情纠葛上,详写庄公和母亲.弟弟不和的起因.矛盾激化及战前战后各种人物的活动,传神地刻画他们的性格,生动地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再现了春秋乱世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互相残杀的社会现实,把兄弟二人倍受亲情与背叛.报复与复仇.胜利与惆怅.失败与悔恨的困惑和煎熬表现得十分到位。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的叙事特点。

对于庄公与共叔段交战的经过和结局.挖隧道的过程却写得较为简略。这些都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详略得当.严谨简约的叙事特点。

3、请对本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加以分析。

①本文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郑庄公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他与母亲之间也有着矛盾纠葛。因而我们看到的郑庄公既沉着忍耐.持重自信,又心狠手辣.老谋深算。虽然他获得了君王的权利,但却被母亲背叛.兄弟睨墙的痛苦煎熬着,内心十分孤独。本篇将这种复杂性格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文章还通过对话和对比的手法描写人物,诸如共叔段的贪得无厌.狂妄愚蠢,武姜的自私偏狭.昏聩糊涂,祭仲的老成持重,公子吕的直率急躁,颖考叔的聪慧机敏等等,无不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自己的言行,表现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五)作文题:

1、“忠孝”是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千百年来人们极其推崇它,要求后代遵守它。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愚忠”和“愚孝”成为批判封建思想的重要内容。请以此为话题,自己命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除诗歌以外,体裁不限。字数600-800。

2、请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为标题,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内容,写一篇杂文。 写作要求:

(1)题材可大可小,大至国际事件,小至身边事情都能写。 (2)紧扣题目,条理清楚,字数600-800。

二.《垓下之围》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汉武帝时任( ),以(“ ”)为宗旨,发愤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记述了上自( )下至( )之间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

3、《史记》开创了( )五种体例。全书有52万余言,共( )篇。 4、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 ),无韵之( )。

5、《垓下之围》节选自(《 》),描写的正是( )最终惨败的人生经历和英雄末路的悲歌。

(二)选择题:

1、司马迁少而好学,曾从著名学者( )学《春秋》,对他后来撰写《史记》很有帮助。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