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7d7043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a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

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诗人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诗人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诗人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做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741),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字,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诗人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近作者,感悟品质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

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诗人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诗人内心,能与诗人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2.创设情境,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1)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两句话(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2)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两句话(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3)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两句话(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诗人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3.感悟人物品质。

(1)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两句叮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地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生答: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塞下曲》《墨梅》

1.会认“砚、乾、坤”3个生字和多音字“单”,会写“雁、砚、乾、坤”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1.品读古诗,比较阅读,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接受古诗的熏陶,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向他们学习。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大家是不是都会背诵了呢?(生齐背)好。大家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吗?(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说人物、悟诗情)这节课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塞下曲》《墨梅》这两首古诗,先来学习《塞下曲》。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课题,了解作者。 (1)解读课题。

明确:“塞”读“sài”,边界的意思;“曲”读“qǔ”,歌曲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2)简介作者。

卢纶(739—799) 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2.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朗读古诗。

①要想学好古诗,首先必须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明确:单(chán)于:匈奴的首领,诗中指侵扰唐朝的契丹等贵族首领。骑:指骑兵。

②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①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②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A.“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明确: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B.“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明确: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沾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3.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明确: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说明无光。“雁飞高”,说明无声。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连单于都“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溃败。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4.背诵古诗。

5.拓展欣赏。唐代有很多边塞诗,课下再搜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