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十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9年云南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十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9a408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2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榜样性作用。 6、【育萃教育专家解析】D。解析:教育行动研究是从实践(教育情境)中寻找对需要解决且值得研究的问题的研究。它不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 7、【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①婴儿期(0一1.5岁),其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②儿童早期(1.5一3岁),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③学前期(3-6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④学龄期(6一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⑤青年期(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丁性,体验忠诚的实现;⑥成年早期(18-25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⑦成年中期( 25-5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老年人的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成年晚期是自我整合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8、【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 9、【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处于权威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其道德发展处于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权威阶段。 10、【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根据题干表述可知这种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二、简答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主要内容有: (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社会即学校”: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展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个原则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但是这个学派的理论较多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

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知觉的一般特性包括: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恒常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思维过程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迁移(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7一11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

(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2)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几 (4)思维具有可逆性。 三、材料分析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②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通常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第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②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③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第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①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第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教师在学生品德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学生品德培养中要注意抓住时机。

把握时机是品德培养过程中要首先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在先进事例发生时,做出积极的反应并给予表扬;在学生消沉、失去自信、最需要激励时不吝赞美地给他以及时的鼓励;也要在他放任、自满时及时给他以警醒,中肯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教师对学生评价要掌握时机,一是学生需要的时候,二是师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的时候。材料中班主任李老师在张同学有助人为乐行为时设计主题班会对张同学的行为给予肯定,抓住了教育的最佳时机。 第二,对学生要有正确评价和价值引领。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理解,教师应该运用策略给予客观的评价、适时的指导、恰当的鼓励或提出不足。材料中的李老师对张同学发言中的价值观应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小明是因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进而影响了他对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这也是小明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3)①教师应多关心爱护小明,用教师的爱弥补小明归属与爱的缺失;②教师应呼吁同学多与小明沟通、交流,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③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解释小明的经历对其造成的影响,尝试从根源上解决小明遇到的问题;④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小明的优点,进行鼓励教育,增强其自信心,进而激发其学习动机。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或指责,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也不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由于缺乏经验而犯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缺乏经验,他们往往会犯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能教给他们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

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由于好奇心而犯错误。

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致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低,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美的,结果犯了错误。

第四,由于别人促成而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

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 在弄清犯错误的原因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1)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起找原因,启发他们讲清事实,承认错误。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们,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 (2)老师应及时对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予以肯定,即使学生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3)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既不能盲目指责和批评,也不能漠然视之。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 生活的各个方面。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可以为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对提高全民族思想 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小学生的道德观日趋现实,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功利化的倾向,并且有不少小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2)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小学德育工作

教师必须要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大力开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高尚品德和文明素养的人。 (3)必须为小学生的个人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整顿社会文化市场、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家长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努力使道德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格局,使“三教”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4)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增强集体主义义务感和责任感,把集体主义教育与个人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学生认识到,只有集体主义行为才能具有崇高的生活目的,才能使生活充满活力,才能使情操高尚,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强热爱劳动教育,增强建设国家、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抓好行为规范的教育,努力将小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总之,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德育为首,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正面教育,立足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开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新局面。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1)①遗传;②环境(教育、学习);③个人实践活动;④个性特征(如勤奋、个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