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本原文及译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华经典诵读本原文及译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a9ddc7964bcf84b8d57bc6

【译文】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他吹嘘自己的盾坚固,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道:“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也能刺穿。 ” 人们听了他的话,觉得好笑,便接口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个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列子》四则 愚公移山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a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ng]山北之塞[sa],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文】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子孙荷[ha]担者三夫,叩[k?u]石垦壤,箕[bī]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a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ùi]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译文】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9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译文】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gang]造崩[bēng]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zh?]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fú]!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说,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就走上前去问道:“你们为什么争论呢?”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近了。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好像车的盖蓬那么大;到了中午,它就只有盘子、碗口那么大了。这不正说明离我们远的看起来就小,离我们近的看起来就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使人感到还有些凉凉的;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泡在滚汤里一样,这不正说明离我们远的就感觉到凉,离我们近的就感觉到热吗?”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zhì]乎?”

【译文】孔子听了他们的话,一时也判断不出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很

10

丰富呢?”

薛谭学讴[ōu]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suì]辞归。秦青弗止。饯[jiàn]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a]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就辞别(青)要回家,秦国的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歌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表示知道自己错了,向秦青谢罪并请求留下,(此后他)终身不敢提回家了。

《易传》三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

地势坤[kūn],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天尊地卑,乾[qián]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xiàn]矣。

【译文】天尊高而地卑下,乾坤的位置就得到了固定。把尊高和卑下陈列出来,这就是贵贱的位置了。运动和静止都有常规,所以刚柔才可以得到区分。天地四方的事物用分类的方式把它们聚集在一起,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用群的方式把它们区分开来,这样吉凶也就产生了。事物在自然界以现象的方式表现自己,在人类社会就以有形的方式得到总结,这样事物的变化也就在人们的认识中表现了出来。

《中庸》三则 天命之谓性

天命之谓性,率[shuài]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à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所以君子在没有人

11

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喜怒哀乐之未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zh?ng]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诚者不勉而中

诚者,不勉而中[zh?ng],不思而得,从[c?ng]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美德,并且要坚定不渝地实行它才行。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有没有学过的,去学,没有学好,不停止;有没有问过的,去问,没有问明白,不停止;有没有思考过的,去思考,没有思考到,不停止;有没有辨别过的,去辨别,没有辨别明白的,不停止;有没有实行过的,去干,干得不踏实,不停止。别人一次就能做到的,我反复一百次;别人十次就能做到的,我反复一千次。果真能够这样,纵使愚蠢,也一定会明白;纵使柔弱,也一定会刚强。

《礼记》两则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