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d17ab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5

男,在1933年4月2日,东满特委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把当时的马家大屯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在我们正前方左侧就是当年伊田小学的旧址。1933年11月,在小汪清惨案中日寇实行抢光、烧光和杀光的“三光”政策,原有1500多名的抗日根据地就剩下400多名,1934年初,马村群众为了谋生大多数群众迁移到其他地方,马村已经不存在便撤销了马村小学。

1996年9月3日,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把距离马村5公里的邻村东林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2004年因修明月沟水库东林村被淹没整村搬迁到尖山子村后,伊田小学并入东光镇中心小学,并把镇中心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

抗日少年金锦女纪念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雕塑就是抗日少年金锦女,1922年他出生于延吉县依兰镇春光村。1932年4月,面对日军的疯狂“讨伐”,她亲眼目睹了一家4口亲人被日军杀害的惨景。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33年初,年仅11岁的金锦女怀着坚决参加抗战的强烈愿望,毅然离开了家乡,步行100多公里,一路披荆斩棘,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了小汪清抗日根据地。什么叫坚强?在她的身上我们寻找到了最佳答案。

她来到这儿以后,参加了抗日宣传队经常到周边演出。把自家的悲惨遭遇编成文艺节目演给抗日军民,大家都亲切的叫她“小百灵”。

1934年初,县委需要向敌占区传达一份秘密文件,物色一名非常可靠、万无一失的交通员。组织上慎重考虑以后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她。聪明伶俐的金锦女巧妙的避开敌人设置的各种关卡和封锁线,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在她返回途中不幸被捕。敌人用各种花言巧语哄她,用糖果引诱她,她守口如瓶、一言不发。

5

恼羞成怒的敌人从她的嘴里得不到半点秘密就活活的把她打死了。她牺牲时年仅12岁。金锦女牺牲后多国报刊以《小烈女传略》为题,赞扬她的英雄生平。现在这里已成为对未成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小 汪 清 惨 案 遗 址

1933年末,为了消灭日益成长中的抗日武装力量,日本侵略者制定了《第二期治安肃正计划》,并调动步兵、骑兵、炮兵,五六千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 ,自1933年11月至第二年春天,对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讨伐”。

在抗战期间发生的汪清县19起惨案中,小汪清惨案是最惨烈和损失最大的惨案。1933年10月,日军在延吉召开了日本内阁派遣的高级官员会议,策划如何镇压抗日武装斗争的阴谋,在会上通过了所谓的《冬季讨伐大纲》和《冬季讨伐的具体方案》,并把冬季讨伐的重点定为小汪清抗日根据地。

1933年11月17日,日军以警备队为主配合日本宪兵、警察、伪满军、伪自卫团1500多人,编成三个攻击集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采取“堡垒战术”、“焦土战术”包围了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切断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线。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连山里的土窝棚、山洞都不放过。根据地医院的医生护士和伤员共有21人全部被杀,群众则被一群一群地赶到树林里集体屠杀,有的群众转移到山里,在寒冷的冬天没有粮,只好用树皮野果充饥。在敌人持续五十多天的讨伐中杀害我抗日军民1000多名,使1500多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最后只剩下400多人,抗日根据地遭到毁灭性的灾难。“小汪清惨案”发生后,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被迫转移到大荒崴和腰营沟抗日根据地等地。

抗 日 斗 士 姜 春 花

6

姜春花,1908年出生于朝鲜咸境北道,后随父亲、丈夫来到汪清大肚川村,受父亲的影响,1931年参加了抗日活动。姜春花白天给地主当雇工,晚上给游击队员洗衣服等,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上交给她的各项任务。1932年10月,她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1月,日本讨伐队对小汪清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讨伐”,制造了小汪清惨案。姜春花背着一岁半的孩子和80多名党员、群众一起往山里转移,当时可以说是四面受敌,情况十分危险。姜春花的女儿因患感冒,嘴上长满了疮,一直哭闹不停,当时姜春花在心里想: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而连累了大家,为了抗日军民的生命安全,姜春花硬是含着泪水将奶头塞到一岁半女儿徐莲福嘴里,让她哭不出来。姜春花也不知道已过去多长时间,等到讨伐队撤离后,她发现怀里的小女儿早已窒息而死。姜春花眼含泪水用颤抖的双手与群众一起就地用落叶的树叶和皑皑白雪掩埋了女儿稚嫩的遗体后缓缓离开。姜春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以博大的胸怀,为保护抗日军民的生命献出了自己年幼女儿的生命。1990年7月,延边电视台以姜春花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电视剧《母亲的怀抱》,向各级党组织广泛宣传姜春花的感人事迹。

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

苏维埃是俄语翻译过来的,其意思为“代表会议”。建立苏维埃政府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要有一个党组织;第二必须要有武装队伍来保卫这个政权;第三必须要有坚决支持苏维埃政府和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的群众队伍。1932年12月,在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在马村成立了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人民政

7

权—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处密营。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提出了“反对一切地主资产阶级,没收其一切财产”等脱离实际的“左”倾口号,恶化了抗日游击队与其他抗日武装组织的关系,把地主阶级划到了抗日的对立面,直接影响了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根据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1.26指示信)的精神,童长荣深入到汪清、延吉、珲春、和龙等县,相继召开会议传达贯彻12.6指示信精神,批判了超越现实革命阶段,过早地建立苏维埃,没收一切地主土地等“左”倾错误,用“没收日寇走狗、卖国贼的土地、财产”代替了“没收一切地主资产阶级的财产”的政策,撤消了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各阶层抗日人士的统一战线的政府——“汪清县第二区人民革命政府”。

抗 联 将 士 殉 国 纪 念碑

1932年4月,中共汪清县委从腰营沟区龙蟠沟转移到小汪清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带领特委机关,由延吉县王隅沟抗日根据地转移到这里,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从此这里成为了东满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党的领导核心。当时这里设有东满特委兵工厂、印刷厂、医院、被服厂等。根据地军民在严重缺少粮食、食盐、蔬菜、医药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吃野菜、树皮、青蛙籽、蛇、老鼠和乌拉鞋,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抗战,无数抗联将士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献出了生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了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汪清县政府于2007年7月1日,在东光镇大梨树沟入口处竖立《抗联将士殉国纪念碑》,以便群众瞻仰在汪清抗日斗争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