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d17ab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5

英勇献身的603名革命英烈。

汪 清 县 游 击 大 队 密 营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大梨沟入口处。抗战时期密营有两种,一种是地窖式原木房,老百姓叫地窨子,另一种是马架子式的原木房,老百姓叫刻棱房。当时的抗战条件可以说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在零下40多度的寒冷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所住的营房四面透风,战士们在密营里因为寒气逼人,无法入睡,睡觉都不能超过15分钟,一晚上不知醒过来多少次。不少抗日战士由于饥饿、挨冻和得病,饿死、冻死和病死。

1918年出生于石岘镇永昌村的著名抗日将领、抗联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支队长朴吉松就是当年在这里曾担任汪清县抗日儿童局局长。朴吉松在极其艰苦的上世纪40年代初,依然留在黑龙江省铁力一带坚持抗日斗争,于1943年8月24日,在北安城北土桥下被侵华日军用军刀砍头,英勇就义,时年26岁。

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人类生存极限上,我们的战士靠什么还要坚持同日冠进行斗争呢?那个时候没有工资、没有福利,更没有医疗条件,靠的什么?靠的就是他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靠的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初心不变,继续前进的民族精神、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中共东满特委兵工厂

东满特委兵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小铁匠铺。成立初期只有两个人,后来增加到7人。在没有车床、钻床、刨床的深山铁匠铺里,他们以火炉生炭火、手动拉风箱,从打造长矛、大刀、镖枪到生产炸药、手枪、子弹,创造了东满抗战时期武器制造史上的一个奇迹。朴斗京是东满特委兵工厂首任厂长,在制造土地雷

9

时因地雷炮炸献出年轻的生命。

所谓的制造机器就是:抗日游击队战士们用铁砧、钳子、大锤等简易的工具,把损坏的土枪或日制步枪的枪管截断后制造成手枪给抗日队员们使用;所谓的子弹就是:拔掉用过的子弹弹壳底火,安上自制的新底火,然后装入火药,生产再生子弹;所谓的炸弹就是:把铁罐头盒里放进装满火药的油筒,在罐头盒和油筒之间装满碎铁片,然后安上引线制造土炸弹。制造兵器最危险的作业就是往炸弹和子弹里装火药。孙元金是东满地区兵工厂中,表现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是在装火药时不幸被炸伤,使其双目失明,可是他从不悲观失望,双目失明后,仍然坚持在兵工厂制造武器弹药。他不仅是著名的“延吉炸弹”的发明者,也是东满地区兵工厂中著名的革命烈士。

中共东满特委印刷厂

只有宣传抗日道理,才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只有宣传抗日的重要意义,才能建立、巩固和扩大基层抗日武装组织。因此,在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的领导下,东满特委创办了《两条战线》、《战斗日报》、《少年先锋》、《反日报》、《斗争》等多种刊物。这些刊物都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刻钢板后印出来散发到根据地内外的。在异常紧张而艰苦的战斗之余,患严重肺炎的童长荣客服病痛的折磨,坚持抱病撰写大量抗战文章,利用印刷厂简陋的设备,印刷宣传资料,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批评党内错误倾向,鼓舞军民的抗战热情。仅在《两条战线》上,他就撰写了10万多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宣传抗日斗争的意义,唤醒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抗日游击队员的抗日斗志,提高民众的阶级觉悟和爱国热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汪清县抗日游击大队部遗址

10

1932年3月,中共汪清县委在小汪清村崔昌浩的水车棚子里正式成立汪清县抗日游击队,队员12名,金哲任队长。同年4月,扩编为游击中队,下设三个小队,金哲、梁成龙先后任中队长。同年11月,从宁安和安图转移来的游击队与汪清游击队合并,成立汪清县抗日游击大队,下设三个中队,队员90余名,梁成龙担任首任汪清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他于1935年 10 月,从罗子沟运粮食到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小东沟附近葫芦头沟时,遇到日军讨伐队,在这次遭遇战中梁成龙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1934年3月,汪清县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第三团,赵春学任团长。汪清县游击大队从建立到改编为止的三年多战斗岁月里,与敌人进行数次战斗,为汪清乃至东满地区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东满特委伙房和农具库

这就是当年东满特委所在地的伙房。伙房的对面海拔495米的山腰处,就是当年东满特委办公的地点,位置非常隐蔽,于1987年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就是在伙房里同抗日军民一起用餐的。 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80多年至一百年前的文物。这是朝鲜族的淘米盆、木盆、顶水罐、豆芽机。这口大锅至今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大锅是用来煮野菜汤用的。这是一个水缸和两个米桶。

上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三个分别是:笊篱(漏勺 )过滤水的。现在的朝鲜族美食中的冷面还延用这个笊篱过滤水;这个名叫刷箸,就是刷锅用的;这是过去家用的葫芦瓢了。

这里是当年东满特委的农具库。抗战军民用朝鲜族犁杖和牛车等农具开荒种地解决了抗联战士们的部分粮食和蔬菜。

11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机 关 遗 址

中共东满特委所在地遗址,位于东满伙房正对面海拔495米的山腰,虽然已经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人们依稀还能看见当年东满特委领导者们居住和指挥抗战的营房地基。1987年10月,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11月,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带领特委机关由延吉县王隅沟根据地转移到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从此,马村成为东满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党的领导核心。根据地军民在缺医少药,严重短缺口粮的情况下,吃树皮、青蛙籽、野菜、老鼠和乌拉鞋等,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抗战。

1933年11月17日,日寇纠集大批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大举进犯,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小汪清惨案,使根据地损失惨重。1934年1月,东满特委被迫撤离小汪清根据地,分批转移到大荒崴子和腰营沟抗日根据地等地。1936年3月转移到了罗子沟,同年6月东满特委撤出罗子沟转移到宁安县南湖头。

可以说东满特委在汪清三年多的时间里,对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扩大抗日武装队伍,领导各族人民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为东满地区的民族解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磨 房

东满特委磨房是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加工米面的地方,是朝汉民族同心同德,共同加工粮食,支援抗日游击队的历史见证。它是由汉族碾子、朝鲜族石磨和石臼组成。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