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 教案110516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新闻心理学 教案110516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d94647b307e87101f696fe

7、好奇心理,心理学中也称作“直接兴趣”,即用不着再加启发、说明,人们自然就会关注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指向。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

8、求趣心理。这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

9、求尊重心理。凡是用平等、愉悦、商量、规劝、服务等方式写出的新闻作品,或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受众都比较喜欢。相反,采用说教、训斥、居高临下的方式,受众就会持排斥心理。

此外,受众心理的新特征:

1、参与心理。新时期受众还具有渴望张扬自我,渴求与媒体互动的心理特点,像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做客直播间等等传播方式,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表现欲及个性化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

2、待证心理。这是指当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发展以及结果发生好奇时,所产生的等待、盼望,以至于渴望亲自求证结果的一种

期待性心理。

3、窥私心理。受众对个人隐私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媒体的责任是引导舆论,引导受众认知,而不是为了吸引受众,无原则的报道低俗、媚俗的新闻,这样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危害不言而喻。

4、攻击心理。人天生有一种进攻本能(它是一种原始的、自我生存的本能属性),攻击这种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借助外界来得以实现,受众被压抑的进攻本能在抢劫犯、杀人犯身上获得了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5、自恋心理。自恋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值得保护的真实感觉,是自我价值感的体验。受众崇拜偶像,是自我满足和自恋心理的表现。人们对明星和偶像的崇拜其实是从他人的形象、个性中来定位自我,寻找理想中的自我。

6、逆反心理。受众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与传者意图相对立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甚至否定、排斥, 媒体极力倡导的,受众却反对,而媒体批评或否定的,受众却赞同,这种心理使得媒体传播效果会出现负效应。

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来自传媒的因素、来自受众自身的因素这两个方面。我们主要从传媒方面找原因,以便改进新闻报道,提高传播效果。

(1)传播者的逆反效应

首先,传播者的形象与受众期待之间产生失衡, 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其次,传播者态度偏激也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传播者态度偏激,不仅会削弱传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会诱发受众的逆反心理,使之做出与传播者意图相反的反应。

(2)传播信息内容、方式、强度的逆反效应

首先, 报道内容失实、虚夸、片面或极端,都会使受众感到传播内容的描述与实际生活本身不相符合,受众就会有被欺骗的心

理,进而对传播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并对后续的其他传媒内容不信任,形成了逆反心理。

其次,传播方式不当,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心理抗拒

传播方式作为传播者对传播客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方法,虽不能任意为之,但也不能单一。受众对报道手法单调、宣传味很浓的新闻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传播信号刺激“失度”,也可诱发逆反心理。心理学和生理学认为,对受众进行信号刺激到一定程度,超过兴奋所达到的一定极限时,就会使刺激者处于自我抑制状态。如果传播信号的强度超过受众心理的承受能力,就会表现为对信号的抵制,产生对信息的逆反和抗拒。

其实,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因素—传媒本身的因素, 也有主观因素—受众个体心理上的原因。比如:受众个人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性格、思想方法、个人好恶等等都会造成不同受众个体对某些新闻报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