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6fe5eb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22

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

突破有效课外阅读瓶颈的几点想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也提出明确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效度较低,有的感慨无书可读,无时间可读;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势;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这无异于砍掉了学习语文的一只有力的臂膀。

因此,教师要高屋建瓴,想方设法增大学生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激励、督促、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让他们在读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纵身跃入语言的汪洋大海!

一、架设有效课外阅读的高架桥 (一)拓展阅读,培养兴趣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儿童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 然而不少教师抱有“教材情结”,奉教材为神明,尊教参为权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课文的精耕细作,每学期把教完书本上的二十来篇文章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并心满意足,很少考虑拓展性阅读的实施。老师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的不重视,老师的指导缺失导致了有心“找食吃”的同学无所适从,课内时间的低效高耗和课外阅读的时间紧缺形成鲜明反差,因此拓展性阅读势在必行。

1.课内外相互延伸,扩大阅读的数量。教师要打破历来课堂只是单篇阅读的传统,把整体阅读引入课堂,要让课堂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语文教学前,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查阅资料;教学课文时,教师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扩充学习资源,丰富知识的积累,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学了《三顾茅庐》后推荐阅读《三国演义》;阅读了《只拣儿童多行处》后推荐阅读《冰心散文选》等,其效果不言而喻。

1 / 8

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

2.淡化功利意识,伸长兴趣的触角。阅读教学,教师不能苛求学生围绕考试、围绕提高作文水平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太多地干预,可以给予适当时机让他们自主选择文本读法或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尽情体味自由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更是因为我们要生活。

(二)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保证有序阅读、有计划阅读,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效能,一本好书可以让全班学生受益。

2.构建网上阅读平台。由于条件所限,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阅读面窄、量小的情况,因而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差、阅读效率低等。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网上阅读已成了课外阅读的强力支撑。网络阅读以其容量大、内容丰富、容易找到的优势,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东方之珠》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网上阅读《宝岛台湾》、《美丽的香港》、《海滨小城》等文章,他们在阅读和比较中自行发现了“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再说,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让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查找有关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信息,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课外阅读的过程。应该说,这比起单纯的分折或孤立的自悟不知要强多少倍。

2 / 8

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

另外,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易分散,易受干扰,不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计算机把音乐、图画、文字完美地结合起来,以生动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可以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抽出一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帮助选择读物。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该从培植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摒弃教育意味过重、艺术水准一般的作品,突出丰富性和多样性,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传记,让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当然,也可以由教师、班干部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传授有效课外阅读的金钥匙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不同的读物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的要求,好的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因此,我们教师应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一)学会合理利用时间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靠平时一步一个脚印慢慢锻炼出来的。课外阅读,重在课外,小学生的课外时间是充足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来阅读。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会化零为整,有效地整合时间;其次,面对大部头作品,要让学生树立“眼怕手不怕”的心理,将作品

3 / 8

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

整篇化整为零,根据自己课外时间的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从而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的质量。

(二)教授机动灵活的阅读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这句话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的宝库的大门,因此,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就显得尤为关键。为了让孩子们博览群书,教给孩子们多种阅读方法:精读、泛读、略读、跳读等,可以经常伴有标划、批注、摘录、做笔记、列提纲、画图表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要求学生选一本好书做到精读,不能今天看这本书好,明天又看那本好,这本还未读完,又拿起那一本从而分散精力,浪费时间;选一些好书,注意泛读,以用较少的时间去熟悉、了解较多书籍,从而驾驭它们为我所用。对于那些目前还“不了解”的书,要求学生粗枝大意即可;而对那些一生都有用得着的东西,我要求学生不但要熟记,更要牢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学生正在积累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愉快地记住“精品”,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做好积累。

(三)指导学生动“手”读书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虽然重视阅读基本方法的介绍,也不能忽视读书时的积累。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将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保存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1.剪贴法。把读过的好文章或片断裁剪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剪贴本上。最好在本子前面加上目录、封面,作为写作的资料库。

2.文摘法。在阅读时,把文章的重点句、段摘录在积累本上,最好分门别类,以方便写作时查找和运用。不少老师要求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其实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3.写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启发或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感 。

4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