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74db33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cf

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2.分析“管不了”:

口苦心甜,宠爱孙儿。如:她“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不是煮鸡蛋,就是烙白面饼。”可见一丈青大娘视孙如命,对孙儿宠爱又无奈。 (四)作业设计。

要求:请给“一丈青大娘”配插图。 1.用语言具体描绘插图的内容。

2.说说为什么设计这个插图,它能反映人物什么特点。 3.请你为这幅插图取一个名字。 示例:

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满脸怒色,两手叉腰,两脚分开,站在运河边上。河里有几个纤夫,有的站在水中双手打拱求饶,有的斜倒在水中,正准备再次爬起来。

这个插图可以体现一丈青大娘的泼辣豪爽,侠肝义胆,爱打抱不平。 取名:大闹运河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分析了“一丈青大娘”的传奇形象,并为人物配上了插图,今天我们继续分析传奇人物之何大学问。 (二)品析传奇人物——何大学问。

屏显:在长城内外崇山峻岭的古驿道上, 这位身穿长衫的何大学问,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第二部分第六段。

探究问题:一提起何大学问,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的山响。何大学问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请同学围绕“穿长衫的何大学问”和“扛大鞭的何大学问”两个角度,结合书中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探究结果:

1.穿长衫的何大学问。

何大学问会编故事,会讲故事;好听书,也会说书;常常腰里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还经常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路过文庙,就要作揖上香;他还重视何满子的读书问题,高待遇聘请老秀才教何满子识字。 2.扛大鞭的何大学问。

(1)侠肝义胆、威武豪气、打抱不平。

“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不但是赶马的,还是保镖的,牲口贩子都抢着雇他”

(2)慷慨豁达、扶危济困、仗义疏财。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 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 (3)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

“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 (4)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憎恨敌人。

“日本鬼子要把我们中国大卸八块啦!”他对日本鬼子的侵略行为恨之入骨。

(三)品味语言特色。 1.诵读分析,品味古典韵味。

屏显:本文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请同学找一找,读一读,品味古典语言的魅力。 小说多处骈偶句式的运用,描绘人物言行外貌,亦庄亦谐,生动有趣。例如小说在叙述一丈青大娘骂人的特点时写道,“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长短句,四六体”的“四六体”原指骈体文的四字句六字句的连用,这里形容一丈青大娘骂人如同吟诗作词,词语丰富,语气连贯,有长有短,工整对偶,骂出的话有韵味,有艺术。又如在描绘年轻的纤夫招致一丈青大娘一耳刮子重掌之后的情状时写道,“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 拧了三圈,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这一段描写与《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一段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朗读句子,感受民间语言。

屏显:有人评价刘绍棠是一位“头顶着运河滩的高粱花,脚沾着运河滩的泥土走上文坛”的作家。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创作《蒲柳人家》时,他说:“一是为了感恩图报,为我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二是要走我的乡土文学之路。” 阅读《蒲柳人家》,我们似乎和刘绍棠一起回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京东北运河岸,领略了这里的风土人情,感受了别样的乡土文化。请同学们寻找文中能体现乡土气息的内容,读一读,品一品,感受乡土小说的魅力。 例如:

农村风俗: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等等。 乡土语言:惯用语“好攀高枝儿 “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来。”“鼓着肚子充胖”等。谚语和歇后语。如“人配衣裳马配鞍”“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等。大量的方言土语,如通州地区的方言土语“梆”(敲,用棍子等打),“捎马子”(搭在马背上的口袋),“天灵盖”(头顶),“窝汗”(汗水蒸发不出来),“打尖”(途中临时休息吃点东西),“捯气”(指喘息),“洗三”(旧俗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洗澡,并请亲朋好友吃饭),“拍花子的”(拐骗小孩的人贩子),“拴贼扣儿”(很难解开的绳扣儿)等。

作家刘绍棠是运用方言俗语的高手,这篇节选的小说,虽只有几千来字,但所用的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就有三十多个,再加上大量的通州地区的方言土语,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形象鲜活,逼真自然。 (四)总结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