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练习(有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练习(有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765c60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f

……………………………………………………………精品资料推荐…………………………………………………

的。

10.等产量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四、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和即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一定的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终会出现递减的一条规律。

3.规模收益: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比例时,总产量从而总收益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规律的改变对产量从而对收益的影响。如果因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而引起的收益的增加比例大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呈现规模收益增加;如果收益增加的比例等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呈现规模收益不变;如果收益增加的比例小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则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4.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其原因主要有: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实现专业化、提高管理效率、综合利用副产品、取得有利的销售条件等。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和收益的增加。其原因主要有:更方便的交通、更多更灵通的信息、更多更好的人才等。

5.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线斜率的相反数,它表示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关系,以保持产量不变为前提。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某要素投入量越少,越不容易被另外的要素所替代。

6.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等产量曲线是指生产出相同产量的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构成的曲线。等成本曲线是指由成本相等的要素组合所构成的曲线。

五、简答题

1.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⑴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即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⑵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为供求论的使用奠定基础。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也作为供求论研

33

……………………………………………………………精品资料推荐…………………………………………………

究价格决定的基础。

⑶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者的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些也类似,如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二者的切点即为生产者均衡点。

⑷二者都是供求论的基石。

2.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问题中,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答: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三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TP、平均产量曲线AP和边际产量曲线MP的形状及相互关系划分的。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零增加到平均产量的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曲线AP和曲线MP的交点。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但边际产量仍大于零,所以总产量仍是递增,直到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曲线AP和MP的交点到曲线MP与横轴的交点。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也递减。这一阶段是曲线MP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

那么理性的厂商应怎样选择呢?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三阶段生产,因为这一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一阶段生产,因为平均产量仍然可以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未发挥到最大作用,厂商没有充分获得可以获得的好处。因此,厂商只在第二阶段生产。因为在第二阶段,虽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在下降,但总产量还是不断增加的,只是增加的速度在变慢,直到停止增加为止。

六、计算题

已知某企业的单一可变投入(X)与产出(Q)的关系如下:Q=1000X+1000X2-2X3

当X分别为200、300、400单位时,其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各为多少?它们分别属于那一个生产阶段?该函数的三个生产阶段分界点的产出量分别为多少?

解:先求出边际产量函数和平均产量函数

MP=dQ/dX=1000+2000X-6X2 AP=Q/X=1000+1000X-2X2

当X=200单位时:

MP=1000+2000*(200)-6(200)2=1000+400000-240000=161000(单位)

AP=1000+1000*(200)-2(200)2=1000+200000-80000=121000(单位)

34

……………………………………………………………精品资料推荐…………………………………………………

根据上述计算,既然MP>AP,说明AP仍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它处于阶段Ⅰ。

当X=300单位时:

MP=1000+2000*(300)-6(300)2=1000+600000-540000=61000(单位)

AP=1000+1000*(300)-2(300)2=1000+300000-180000=121(单位)

根据上述计算,既然MP0,所以,它处于阶段Ⅱ。

当X=400单位时:

MP=1000+2000*(400)-6(400)2=1000+800000-960000=-159000(单位)

AP=1000+1000*(400)-2(400)2=1000+400000-320000=81000(单位)

根据上述计算,既然MP<0,所以它处于阶段Ⅲ。

四、论述题

运用生产理论分析说明理性的厂商应如何确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答:(1)如果考察的是单一可变要素的情况,其合理投入量应选择在第二阶段,即在该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若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厂商不会把要素的投入停留在这一阶段;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若减少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厂商也不会把要素投入增加到这一阶段。至于在第二阶段中的哪一点为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点,取决与投入的该单位要素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该单位要素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为其付出的边际成本(该要素的价格)时,则它的最佳投入数量就达到了。否则,就需要增加或减少该要素的数量。

(2)如果考察的是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成本),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各要素的价格。当边际技术替代率=PL/PK时,所确定的两种要素的数量即为最优组合。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两者相切之点所对应的两种要素的数量。当要素价格或成本变动时,等产量和等成本线会有无数个切点,这些切点的轨迹构成生产的扩张线。至于理性的厂商应选择生产扩张线上的哪一点,则取决于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报酬情况。

(3)当两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生产规模的确定要视收益情况而定。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将增加;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将减少,直到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关于规模与收益

35

……………………………………………………………精品资料推荐…………………………………………………

之间的具体关系,则涉及到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视不同的市场形态而不同。但厂商选择适度规模时,其基本原则MR=MC不变。 5

※<练习四>

第五章 成本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B )。

A.1元 B.19元 C.88元 D.20元 E.无法确定

2.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是因为( D )。

A.外部经济问题 B.内部经济问题

C.规模收益问题 D.边际收益(报酬)问题

E.固定成本

3.关于长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以下正确的是( A )。

A.长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与短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某一点相对应

B.短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在长期平均成本线上

C.长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对应着某一条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

D.每一条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都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 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C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