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5年级上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小学语文说课稿(5年级上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780d78ccc22bcd126ff0c68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 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 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 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6 、《梅花魂》 一、先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篇回忆录,以倒叙的手法给孩子们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也就是“我”的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梅花身上秉承的坚强、气节正是老华侨的化身,也是老华侨眷念故土的寄托。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我、外祖父关于梅花发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有详有略,但无论是外祖父赠梅,望梅、还是护梅,其实都是在揭示梅花身上蕴涵的魂魄,影响“我”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文中细致的描写了外祖父爱梅花的每个动作、神情,让孩子们能在阅读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梅花,在梅花身上寄托了这分爱祖国的情谊。

文章结构严谨,做到了前后呼应,首位相连。开头由梅花想到已故的外祖父,结尾是看到梅花图而想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样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而且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我们不难发觉藏在梅花下的那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了解课前后照应,首相连的特点。 ⑵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 念祖国的情感。

⑶ 情感目标:了解梅花的品格,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接下来看教学重难点。

5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3、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感情。 4、教学难点: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做一个有梅花品性的人。 二、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针对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本单元的文本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图文结合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神情,勾画对应文本,来体会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对故土的眷念。

联想理解法:为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联系学生课外阅读的如王安石的《梅花》诗等名作,举例说说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帮助学生体味梅花傲雪的精神,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 读中品,品中悟:朗读是与文本对话的工具,教师利用深情并茂地朗读,用饱满的真挚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同时激发学生朗读的愿望。在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句子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用情感驱动学习,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把人家的秉性变成自己的,从而产生与主人公相同的思索和共鸣。 2、学生学法有:

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倾听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避免了教师教学的单一性,同时还不断丰富了文本的情感内容。

圈点勾画,谈体会: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是帮助学生体验情感的载体,所以学生的体会都是在教师引导下从圈点勾画的地方中产生的。 三、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安排教学。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题文结合,写法呈现,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语言导入:梅花向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赞颂的对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诗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围绕梅花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师板书:护图,送图,赠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创设是为帮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主线,同时又有助于把握课文重点,为进入精读铺垫。) (二)、重点说品梅花秉性,悟爱国深情,成民族气节,我把这一重点分成三不来完成 第一步:品花,悟魂。

文章既然以“梅花”为题,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品梅花,为悟情铺路。课前学生收集了相关的写梅花的名句,对梅花有了自己初步的感知,课堂上给他们展示自己积累的机会,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炼梅花的特质。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寻找勾画文中描写梅花的词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紧扣关键词,从“冷艳、幽芳”,从4个愈和3个最中更深层次的体会梅花的魂既是梅花的精神,也就是坚强耐磨的气节。在这一步的“品”中,我意在让学生爱花,赞花,懂花。 第二步:品爷孙事,悟华侨情。

因为有了整体感知环节的铺垫,学生已经明了课文发生在爷孙俩身上的五件事,这一步的“品”就是要学生从这五件事情中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从而实现悟情的目的。

教学中,我将引领学生体会事件中主人公老华侨的不同情感变化。将五件事归为“落泪、生气、郑重其事”三种情绪表现,同时把“品落泪”作为重点。

读全文,找找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流泪?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根据生的交流侍机板书三次落泪。第一次叫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流泪。此刻外祖父想到了些什么?由此帮助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的内心世界,同时在教师深情的朗读感染下指导学生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回国的消息时,他呜呜大声哭了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联想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第三处在送别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作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生会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成回国的愿望了,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几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每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

对于文中其余两件事情的品读和感悟,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通过勾画重点词句去独立领悟,同时提示学生可以把两件事做一个对比,从差异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学生能从“训斥、玷污、大发雷霆”等举措和用词中感受到外祖父的生气,对比先前的慈爱,不难领会出对“梅花”图的珍惜,更能感受到老人对花的爱惜之情。后来,老人郑重地将心爱的珍藏赠与我时,孩子们回忆先前的严厉,再读老人对花的赞赏,那么自然清晰地理解了花与老人之间的情在何处。 第三步,花魂寓人,品民族气节。

文本的精髓,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文本的语言、内容、情感成为学生自己的特征,“让学生主动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这是我本堂教学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道理好懂,品质难求,所以这一步“品”一定要是学生自主的“品”,主动的“品”,教师只能无痕的引。

所以,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老师用板书中的“花 —— 国”做引子,让学生结合品花品情的过程去寻找为什么梅花能成为国的象征?在讨论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学生会再次读祖父赠梅的那番话,会和文中的“我”一起寻找具有和梅花一样特质的中国人,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梅花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这样整篇文本的理解又成功浓缩到了文题上。

这一环节以文本为起点,又从文本中拓展,学生在每一次寻找有梅花魂的中国人的过程中,在每一次被这些人物的感动和欣赏中,把梅花的秉性也渐渐根植在自己的内心里。 (三)、在给大家简要说说题文结合,写法呈现。

从题中的花入手,到悟出花魂一样的民族气节,学生对于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已经心中有数,教师再次将二者结合,通读全文,让学生寻找文本的写作特点,引出“首尾呼应”,再次深化“主题”,明确花魂贯穿全文,承载着老华侨深切的爱国情感,承载着千千万万中国人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四)、在教学的结语部分,我给学生一个畅想的空间,给他们一次做英雄的机会,希望他们和我一起爱花、爱国、根植梅花的魂 (五)、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

6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最后说我的板书:在板书设计中,所有的内容都在于揭示梅花魂之所在,不论是花还是爱国的老人,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属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我和学生们要去体验和追寻的目标。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梅花魂

花 坚强不屈 国爱 吟诗(流泪)

护图(生气) 伤怀(流泪)

送图(郑重) 赠绢 (流泪) 7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写“我”爱童年的“摇花乐”。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后练习4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教学,我准备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九个生字,以及课后第三题中的词语。

1、激趣导入。用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课题读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投入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组织与同学交流,把课文读得更好,并将自己得疑问和同学互相探讨。

3、检查初读情况,学习字词。老师请个别学生读各段,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正确读字、句、段。 4、指导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这个复习,主要是复习学过的字词,特别是课后要求掌握的八个词语,还要复习课文的叙述内容,帮助学生再次理清课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来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句句子,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中,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桂花树的特点。

2、重点是学习第二部分,要理解摇桂花的乐趣。

在学生读了这一部分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这得从全家人的活动,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体会。 (1)找出每个人的做法,分角色读读,有利于认识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体会内心共同的喜悦。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并指导感情朗读。重点理解我摇桂花时的动作和话语,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父亲随口吟诵的那首诗,体会一家人对桂子丰收的喜悦。 (3)联系实际,了解桂花的作用。

(4)对这部分的内容做个总结,谈谈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摇桂花的乐趣。并进一步进行朗读。

3、在总结第二部分后,学生对作者怀念童年时光的感情是不难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点应指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这段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要认识到,此时的母亲已经远离故乡,当母亲看到外地的桂花时,说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亲在想念家乡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实在是太思念家乡,太热爱家乡,家乡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好在我班有好多学生也跟着父母远离了家乡,应该理解“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句话。)理解到母亲的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课堂总结,深切体会

7

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通过总结课文的内容,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复习课文,深切体会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三、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喜欢桂花 桂花雨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 “摇花乐” 8、《小桥流水人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小桥流水人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8课。这篇课文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与流水相和喝,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劳之劳形,犹如世外桃源。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词句。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说教法

1、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

(2)自读课文,写一写作者表达感情的。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8